广厦岂不乐,何事驾飞舻。
意惟悉民隐,遑问历道途。
淮扬皆巨郡,地本号饶腴。
居人百万家,土狭滨众湖。
禾麦苟不登,老幼日待餔。
恩意宜渥沛,拯济留天储。
实惠布州邑,远迩均有无。
谆谕严再三,毋徒饱吏胥。
茅屋有起色,比户充黍稌。
愿兹瘠壤农,皞皞跻唐虞。
【注释】:
①漕粮:由朝廷征调的军粮。
②广厦(yǎ):宽大的屋宇,这里指宽敞的官舍。
③乐:喜欢。
④回銮:帝王返回都城的意思。
⑤谆(zhūn)谕:多次告诫或叮嘱。所司:主管其事的人,这里指官府。布实惠:给予百姓恩惠。
⑥饶腴(yú):肥沃的土地。
⑦日:每天。餔(há):食物。
⑧天储(cán):国库。
⑨无:没有。
⑩比户:每家每户。充黍稌(shǔ lóu):填满谷物仓库。
⑪愿兹:希望这些;瘠壤:贫瘠的土壤。农:农业。皞(hèo)俓(mǐ):和风,温暖而舒适。跻:上升。唐、虞: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圣明君主的名称。
【译文】:
淮扬地区的居民们,他们特留二十万漕粮以帮助我度过难关,回京时又多次告诫主管此事的人,要布施给百姓实惠。
宽广的屋宇难道不使人高兴吗?为什么还要驾着船呢?
我想了解民间疾苦,还顾不上考虑道路远近。
淮扬都是大郡,土地原本就十分肥沃。
但居住在这里的百万人家,却只有狭窄的空间,靠滨靠着许多湖泊。
庄稼收成不好的话,老幼都要挨饿受冻,每天只盼望着能填饱肚子。
恩意应宽大无边,拯济百姓如同留有天储一般。
把好处分发给州邑,远近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反复告诫再三,不要只是让官吏吃饱。
茅草屋虽然有所起色,但每家每户都已装满了谷米。
我希望这些贫瘠的田地,能使农民过上像唐尧、虞舜一样的生活。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江宁知府期间。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首联“念淮扬居民特留漕粮二十万以济之”,是全诗的核心思想,即关心百姓的疾苦并为他们谋福利。诗人在江宁府任职期间,看到江淮一带遭受战乱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因此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之情。他想到了淮扬地区,那里是繁华的城市,人口众多,粮食储备充足,如果能够从那里征调一些漕粮,就能有效地解决江淮一带的饥荒问题。诗人通过这个设想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关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颔联“广厦岂不乐,何事驾飞舻”,是诗人对广大百姓的深深关怀。诗人认为,即使拥有宽广的屋宇,也不如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更让人感到快乐。因此,诗人希望百姓不要再为战争所困扰,而是安居乐业,享受和平安宁的生活。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刻理解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颈联“意惟悉民隐,遑问历道途”,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关心民情的思想观念。诗人认为,只要了解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诗人希望官府能够深入到百姓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为他们谋福利。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
尾联“淮扬皆巨郡,地本号饶腴”,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淮扬地区的描述,强调了其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指出了淮扬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即由于战争的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诗人呼吁政府采取措施,帮助恢复和发展当地的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联不仅总结了前面的叙述,也为后面的诗句提供了铺垫和依据。
最后两联“居人百万家,士狭滨众湖”、“茅屋有起色,比户充黍稌”则具体描绘了当地人民生活的现状。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淮扬地区人民在战乱后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的坚韧和乐观精神。同时,诗人也希望通过这种描写,唤起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尾联“愿兹瘠壤农,皞皞跻唐虞”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他认为,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使淮扬地区的人民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就像古代的唐尧和虞舜一样。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期许。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深沉,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它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