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虚中得劲节,非关强作有疏枝。
晚风不待春将老,寸晷岂容年少时。
落照昆山掩玉色,远分秦望感人思。
初来更觉渔家乐,援笔题笺叹暮诗。
【注释】
自苏州行至昏刻未到昆山河傍有竹林数亩晚风可佳故驻跸于此赋得劲节疏枝带晚风之句:从苏州出发,直到黄昏才到达昆山河边,有几亩竹子在附近。晚风吹得很适宜,所以停留下来。
无意虚中得劲节,非关强作有疏枝:无心之中得到劲节,并非勉强做作的。
晚风不待春将老,寸晷岂容年少时:晚风并不等到春天即将结束,一寸的时光哪里容许少年人挥霍!
落照昆山掩玉色,远分秦望感人思:落日余光照耀着昆山山,好像掩住了那如玉般晶莹的山色,远远地分出了秦望山的轮廓,令人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思乡之情。
初来更觉渔家乐,援笔题笺叹暮诗:刚来到这里,更觉得渔夫的快乐。我拿起笔来题写了这首诗,感叹这暮年的时光。
【赏析】
这是一首纪实之作。诗写作者自苏州赴昆山途中所见景色与所感情怀。首联写沿途所见之景。颔联写抵达昆山后的感受。颈联写夕阳西下时分的美景。尾联写诗人在昆山时的感慨和心情。全篇紧扣“劲节”二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同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促的无奈之感。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是他漂泊西南途中的作品之一。公元765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杜甫由夔州出峡,溯江而上,经过忠州、云安(今云阳)等地,于公元766年(乾元二年)二月,抵达成都草堂。此时他已是五十六岁高龄的老人。杜甫在《壮游》中说:“二十无不通”,可见早年他已饱学诗书;然而“五十不称意,衰迟日以甚”。到了晚年,“晚节渐于好学,中间颇道恶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晚年诗作多反映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现实,也表现了他晚年穷愁潦倒的处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