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石逾倍寻,为高因迥好。
竹入深益虚,草经冬不槁。
是谓恒春地,况值光春晓。
赋诗何必多,得趣每于少。
牡蛎对西山,峰岭遥环抱。
【注释】
累石:指堆积成山的石头。逾倍寻:即“倍寻”,形容高耸入云。迥好:极好,非常美妙。竹入深益虚:竹子长在深山中,更加空灵虚静。草经冬不槁:草木在冬天也不会干枯凋谢。是谓恒春地:这就像永远春天的大地一样。况值光春晓:何况正值早晨阳光明媚的时候。赋诗何必多:作诗何必要多呢?得趣:得到乐趣。每于少:总是得到乐趣。牡蛎对西山,峰岭遥环抱:牡蛎面对西山,山峰环绕着它。
【赏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写物,颈联写事,末联写理。全诗意境清幽,情趣盎然。
起句“累石逾倍寻,为高因迥好”。“累石”就是堆石,“逾倍”是指数量超过一倍,“寻”是丈的意思,“倍寻”就是指一丈以上。这句诗的意思是,山上堆积着一层又一层的岩石,因为高度太高了所以视野特别开阔美好。这两句写景,用“累石”“逾倍”“为高”“迥好”等词来描绘出山的高和美,表现诗人对高山的热爱之情。
颔联“竹入深益虚,草经冬不槁”。竹子长在深山里,越加空灵虚静。草木在冬天也不会干枯凋谢。这两句诗写物,以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颈联“是谓恒春地,况值光春晓”。“是谓恒春地”就是说这里像永远的春天一样美丽。“况值光春晓”就是说在这美好的早晨里更显得美丽。这两句写理,从“恒春地”和“光春晓”两方面进一步赞美自然之美。
尾联“赋诗何必多,得趣每于少”。作诗何必要多呢?只要得到了乐趣就可以了。这两句诗写理,强调作诗要注重感受,不必拘泥成规,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趣味。
诗人通过描写高山、竹子、花草、牡蛎等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整首诗意境清幽,情趣盎然,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