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信云仁,清静以为治。
恻隐除肉刑,民租每蠲赐。
此已足千古,史贵传正义。
而何司马迁,博载失精粹。
如云慎夫人,衣乃不曳地。
设诚敦朴俭,铜山又何谓。
张武受金钱,加赏使心愧。
瘅恶尽若斯,尚廉谁则励。
观其任复土,毋乃有深意。
慨然叹史难,宁云责贤备。
【注释】
信:通“伸”,伸张,强调。
恻隐:怜悯、同情之心。
蠲(juān)赐:免除赋税。
精粹:精深的精华。
慎夫人:汉代皇帝之妾,汉武帝皇后王政君的妹妹。
衣不曳地:指其俭朴,不穿华丽衣裳。
设诚:指以诚心待人。敦朴:质朴淳厚。
铜山:指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这里指代富贵之家。
张武:即张汤,汉朝著名酷吏。
金钱:财物。
瘅恶:使邪恶暴露无遗。
复土:恢复土地。
任复士:委任贤人。
深意:深远之意,即用心良苦。
慨然:感慨的样子。
宁云:难道是说?责贤备:要求贤人。
【赏析】
此诗对《史记》中关于汉文帝的评价颇有微言。诗人从仁爱、廉洁等方面入手,逐一评述,指出了司马迁在叙述时的缺点。最后,诗人感慨于史家之难,表达了自己对于史家评价标准的看法。
首联“文帝信云仁,清静以为治”表明,汉文帝是一个仁德的君主,他崇尚清静,以此治理国家。这里的“信云”和“云”都是动词,意为相信,表示肯定。“仁”是指仁爱,这是汉文帝的主要特点之一。他善于用人,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并能够宽恕他人的过错,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史记》中提到汉文帝“仁”的表现很多,如他对匈奴的战争采取谨慎的态度,对百姓实行减免赋税的政策等。这些都体现了汉文帝的仁爱精神。
颔联“恻隐除肉刑,民租每蠲赐。”指出了他废除肉刑和减轻百姓负担的做法。这两项举措都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治国之道。其中“恻隐”一词出自《尚书·泰誓》,意思是怜悯、同情之心。而“恻隐除肉刑”则意味着汉文帝废除了残酷的肉刑制度,以减轻百姓的痛苦,体现了他的仁爱之情。同时,“民租每蠲赐”中的“蠲赐”也是指免除赋税的政策,这也体现了他在经济方面的仁爱之举。这些做法使得汉文帝成为了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皇帝。
颈联“此已足千古,史贵传正义”。这一联进一步阐述了汉文帝仁爱的特质以及他对于历史记录的重视。他认为,一个统治者的形象应该被永远记住,而历史的记载也应该真实、公正地反映他的行为。汉文帝不仅重视自己的统治方式,还关注历史记录的公正性。他认为,一个好皇帝不仅要有高尚的品质,还要有公正的历史观。这种观点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尾联“而何司马迁,博载失精粹”则是对司马迁的批评。司马迁作为一部《史记》的作者,虽然这部书广为流传,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却显得不够精练和深刻。例如,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过于繁琐,对于一些人物的性格分析也缺乏深度。这些都是司马迁的不足之处。然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最后一联“如云慎夫人,衣乃不曳地”是对汉文帝妃子慎夫人的赞美。慎夫人是汉文帝的正室王后,她的品德和才艺都非常高超。在《史记》中,慎夫人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生动。她穿着朴素,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她关心民生,不贪图富贵的生活;她忠诚于爱情,与丈夫汉文帝相依为命。这些品质都是汉文帝所欣赏的,也正是这种品质使得慎夫人成为了汉文帝心中的女神。
尾联“设诚敦朴俭,铜山又何谓”则是对司马迁的批评。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了许多古代的故事和传说,其中不乏一些夸张和虚构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夸张和虚构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不朽的作品。但是,如果司马迁只是简单地描绘事实,而不加以修饰和渲染,那么《史记》可能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以,司马迁在叙述历史的时候需要把握好度,既要真实地反映事实,又要适当地加以修饰和渲染。
这首诗通过对《史记》中关于汉文帝的描述进行了点评和反思。诗人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汉文帝的评价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史家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客观、公正且具有深度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弘扬历史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