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景宣畅,驾言临静宜。
宿雨清跸尘,策骑石桥西。
麦陇与黍田,绿意怀新齐。
此道屡曾经,穑事春秋咨。
北方例春旱,大田每如期。
昨秋及前岁,西成已幸而。
今乃并麦收,饼饵足无疑。
况复百谷类,怒生总离离。
十年曾罕逢,一旦乃遇之。
睹兹那无慰,既慰继以思。
持盈守乾愓,究鲜欢豫时。
【译文】
青龙桥西,孟夏时节景致畅美,我驱车来到此地。宿雨过后,清尘已息,策马来到石桥西边。麦陇与黍田之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此道我早已走过多次,耕种之事常为春秋之际所咨询。北方多春旱,庄稼总是如期成熟。前年和去年,西地的庄稼都丰收了。如今麦子也收完了,饼饵充足,毫无疑问。况且百谷类作物也丰收,怒放的草木总显得格外繁茂。十年中难得一次丰收,今年居然也碰上了。看到这丰收的果实,我怎能不感到欣慰呢?既感到欣慰,我接着又想到明年的收获,希望明年也能像今年一样,丰收在望。
注释:
- 青龙桥西:青龙桥,位于今北京市西直门外。西郊一带,地势较高,气候凉爽,因此有“西山晴雪”之称。桥名取自汉代张衡《东京赋》中“天门始开,青龙翔于阙下”句。这里指代北京郊区。
-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五月。
- 驾言:驾着车说、驾着车走。
- 静宜:安静而适宜。
- 宿雨:隔夜的雨水。
- 清跸:清除道路上的积草等杂物,使车马通行无阻。
- 策骑:策马而行。
- 石桥西:石桥,指青龙桥。
- 麦陇(lǒng):麦田。垄,田间的土埂。
- 黍田:高粱田,即黍地。
- 绿意:绿色的意思。
- 穑事:收割庄稼的事。
- 大田:大片土地,这里泛指农田。
- 西成:指西地的庄稼已经成熟。
- 幸:指侥幸、有幸,这里是说西地的庄稼已经顺利成熟。
- 饼饵:用面粉做成的食品,这里指食物。
- 怒生:草木茂盛,生长得非常旺盛。
- 总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
- 罕逢:很少遇到或没有遇到过。
- 遇:遇到。
- 睹兹:看到这些。
- 那无慰:那能不感到安慰。那,代词,指上文提到的“丰收”。
- 既慰:既然感到了安慰。
- 继以思:接着又想到其他事情。
- 持盈:保持盈满。语本《易经》“损上益下,民悦其行;主亨贞,勿告若,宜建,元吉”。
- 守乾愓:遵守天道自然。乾,卦名,代表天。愓,指谨慎小心。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对北京郊外青龙桥及其周围田野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诗的首句点题,表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是游赏京城附近的景色。第二句描写诗人驱车来到青龙桥时所见之景——“宿雨清霁,尘埃已息”。这里的“宿雨”指的是昨夜的降雨,“清霁”则是指雨后天晴的景象。第三句进一步渲染了这一场景:“策骑石桥西。”诗人骑马来到了青龙桥的西边,这里可以想象到诗人骑马穿越田野、树林,一路欣赏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第四句通过“麦陇与黍田,绿意怀新齐”展现了诗人眼前广阔的麦田和高粱田,绿色的植被覆盖着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美景的描写上,而是转而关注到了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此道屡曾经,穑事春秋咨。”他发现这片土地上的庄稼已经成熟,而且每年都能如此顺利地完成收割工作,这不禁让诗人感慨万千。第五至第八句是对诗人所经历的丰收景象的具体描绘:“北方例春旱,大田每如期。”北方地区经常遭受春旱之苦,但在这里的农作物却能够按时成熟,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第九至第十二句是对过去几年农作物丰收状况的回顾:“昨秋及前岁,西成已幸而。”诗人提到去年秋天和前年秋天的时候,这里的农作物就已经丰收了,这说明这里的农业生产一直都很成功。第十三句是诗人对当前丰收情况的描述:“今乃并麦收,饼饵足无疑。”现在麦子也收完了,食物供应充足,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最后一联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况复百谷类,怒生总离离。”这里不仅包括了小麦,还有各种谷物也都生长得很茂盛,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青龙桥及其周边田野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诗人不仅对当前的丰收景象表达了喜悦之情,还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来反思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同时,诗人还强调了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联,体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