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倾城咸厌观,方壶蓬岛资盘桓。
辞山不恋山木繁,琼台璿室何丸丸。
罘罳风叫露掌寒,汉唐池馆今依然,为薪非火悟火传。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先读懂全诗内容,然后逐句分析其意境和情感,最后总结出诗句的寓意。本诗是一首歌咏瀛台木变石的咏物诗。开头两句“都下倾城咸厌观,方壶蓬岛资盘桓”,写诗人游赏之乐。“都下”指京城(今北京)。“倾城”指举国上下。“咸”同“皆”。两句的意思是:京城里的人,都纷纷来欣赏这方壶、蓬莱等仙山胜景,使它们增辉增色,更显神异。“方壶蓬岛”,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拾遗记》卷六载:“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东方曰蓬莱,西方日方丈,北方曰瀛洲。”后因以“方壶蓬莱”泛指仙人所居之处。“资盘桓”,即供人盘桓游乐之意。“辞山不恋山木繁”,写诗人对山的依恋之情。“辞”,舍弃。“山木繁”,即山花烂漫。这句大意是说:我舍弃了山,却留恋山上盛开的花,而不愿离去。“琼台璿室何丸丸”,写山之高峻,直如珠玉。“琼台”、“璇室”,都是美玉的代称。“丸丸”,形容高耸的样子。“罘罳风叫露掌寒”,写山势高峻,风起云涌,令人感到凉意。罘罳,古代用竹木编扎成的一种篱笆,用以拦挡鸟兽。这句大意是说:山势高峻,好像风在叫唤,露水在飞溅,使人感到寒冷,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汉唐池馆今依然”,“汉唐”,指汉朝唐朝,借指历史久远。“今依然”,指如今依旧如此。“池馆”,指池沼楼阁之类的园林建筑。两句大意是说:汉代唐朝那些有名的园林,如今依旧如此美好。“为薪非火悟火传”,写诗人由山中景色悟到火的本质,以及火的传递过程。《庄子·养生主》载:庖丁解牛的故事。他解牛时动作从容自如,进刀时似乎没有碰到牛体,而刀刃又划破牛的皮肉,然后又恢复原状。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指技艺,这里指宰牛的技术。“道”,指事物的规律,这里指火候的掌握。“为薪”,指用火烧木柴。“非火”,指火不是用来烧木柴。“为薪非火”,意思是说:燃烧木材,并不是用来烧木柴。“悟火传”,指理解了火的本质和火能传热的特点。“火传”指火的传导作用。这两句大意是说:从山中美景联想到了《庄子·养生主》,由此悟出了事物的规律——火能通过传导而发挥作用,进而领悟了火的本质。

【赏析】

这首诗歌是李贺的一首咏物的诗,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座神奇的山峰,表达了作者对这座神奇山峰的赞美之情。

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座神奇山峰的美丽形象。诗人以“方壶蓬岛资盘桓”一句开篇,将读者带入了一片仙境之中。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方壶、蓬岛、瀛州等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胜境与现实中的山景相融合,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诗人通过对这些山峰的描述,展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梦境之中。

诗人进一步深入挖掘了这座神奇山峰的内在含义。在诗人笔下,这座神奇山峰不仅美丽迷人,而且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人通过对山的高耸入云、风动露掌、火传等现象的描述,揭示了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描述方式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哲理意味,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诗人还借助对这座神奇山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诗人通过对这座神奇山峰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首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山峰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这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