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三策对,帝命相江都。
爰致卒然问,惟陈卓尔谟。
道明功岂计,谊正利休图。
试譬鲁咨柳,堪知粤伐吴。
羞称五伯诈,较识一仁无。
终得骄王革,何妨谀相诬。
政经真法训,汉室最醇儒。
诠义书屏扆,将为出治模。

赋得正谊明道:

天人三策对,帝命相江都。

爰致卒然问,惟陈卓尔谟。

道明功岂计,谊正利休图。

试譬鲁咨柳,堪知粤伐吴。

羞称五伯诈,较识一仁无。

终得骄王革,何妨谀相诬。

政经真法训,汉室最醇儒。

诠义书屏扆,将为出治模。

注释:

  1. 赋得:古代一种诗歌形式,要求作者以特定的题材进行创作。
  2. 天人三策对:指皇帝提出的问题有三个方案,需要臣子回答。
  3. 帝命相江都:皇帝命令我担任江都的宰相。
  4. 爰致卒然问:于是提出了突然的问题。
  5. 惟陈卓尔谟:只有陈述出正确的策略。
  6. 道明功岂计:功绩的实现并不在于计算。
  7. 谊正利休图:正义是利益的根本。
  8. 试譬鲁咨柳:用鲁国咨询柳下惠的故事来比喻。
  9. 羞称五伯诈:不愿意承认五霸中的诈伪。
  10. 较识一仁无:比较认识一个仁慈的人没有用。
  11. 终得骄王革:最终改变了骄横的国王。
  12. 何妨谀相诬:有什么妨害呢,谄媚的丞相会欺骗君王。
  13. 政经真法训:国家的治理应该遵循真正的法则。
  14. 汉室最醇儒:汉朝是最纯厚的儒家学派。
  15. 诠义书屏扆:阐释大义的书籍放在屏风上。
  16. 将为出治模:将作为治国的模范。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治国理政的看法和主张。诗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和态度,揭示了正义和真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谄媚和欺诈行为的鄙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哲理性的思考,又有现实的批判,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