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虚明成两鉴,曲因山浸作崖垠。
恰如月印千江里,谁识其间分不分。
诗句解读:
- 一片虚明成两鉴: 这句表达了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在水面或空气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可能会形成两个或多个相似的镜像,这里用“一片虚明”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现象,而“成两鉴”则暗示了这种错觉带来的视觉体验。
- 曲因山浸作崖垠: “曲”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曲折蜿蜒的河流,“崖垠”则是指河岸或山边的边缘。这句诗描述了河流因为山的存在而被弯曲,形成了河岸边的景象,即“崖垠”。
- 恰如月印千江里: 月亮倒映在水中形成影子,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诗人以月亮为喻,形容河水中反射的月亮影像如同无数个月亮共同存在于同一个水中,强调了水面上光影交错的美景。
- 谁识其间分不分: 这句诗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询问是否有人能够分辨出这些光影之间的区别。这里的“识”和“分”可能是动词,表示辨别和区分。整句话可能在问,这些看似相同但又有差异的光影,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明确它们的界限。
译文:
一片虚无之中映射出两个清晰的影像,
河流因山的弯曲而显得曲折蜿蜒如河岸。
仿佛有无数月亮同时映照在千条江河之上,
谁能真正理解这其中的真假与区别?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中的光影效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虚明”、“岸垠”等关键词,展现了水面反射和折射所形成的奇妙景象。通过对月光在水中的倒影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还引发了对自然规律和人类感知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