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占曾逢吉兆,底论城外与城中。
可怜淮水依然碧,王氏乌衣巷早空。

《秦淮曲三首·其二》是明代诗人陈子升创作的一首古风诗歌。全诗如下:

郭璞占曾逢吉兆,底论城外与城中。
可怜淮水依然碧,王氏乌衣巷早空。

接下来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每个诗句以及它们的含义和背景:

  1. “郭璞占曾逢吉兆”
  • 郭璞:指三国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郭璞,以其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而闻名。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通过卜卦、占筮等方式来预测吉凶,郭璞因此被视为具有预知能力的神秘人物。
  • 逢吉兆:意为遇到了吉利的征兆或预兆。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郭璞占卜结果的肯定和信任,认为其预言是准确的,即未来将会有好运降临。
  1. “底论城外与城中”
  • 底论:意为深入探讨或仔细思考。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对郭璞预言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 城外与城中:指的是城市外部与城市内部。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城市的内外差异,同时也暗示了城市中的繁荣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1. “可怜淮水依然碧”
  • 可怜:表达一种遗憾或同情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淮水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 淮水依然碧:指淮水依然清澈碧绿,未受污染。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担忧。
  1. “王氏乌衣巷早空”
  • 王氏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畔,是一处历史悠久的街区,因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居住于此而得名。
  • 早空:意味着早早地变得空荡无人。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王氏乌衣巷往日繁华景象的回忆,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1. “郭璞占曾逢吉兆,底论城外与城中。”
  • 逢吉兆:诗人再次提到郭璞的占验,强调其预言的准确性。这里的“逢吉兆”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突出郭璞的神奇能力。
  • 底论城外与城中:诗人再次提及城外与城内的差异,这次则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他通过对比,揭示了城市内外的不同面貌及其背后的复杂因素。
  1. “可怜淮水依然碧,王氏乌衣巷早空。”
  • 可怜:诗人用“可怜”来形容淮水的美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爱和对环境变化的惋惜。
  • 淮水依然碧:描述了淮水依然保持着清澈碧绿的水质,强调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 王氏乌衣巷早空:诗人用“早空”来形容王氏乌衣巷曾经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复存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1. “可怜”
  • 表示一种怜悯或同情的情感,常用以表达对某种情况的悲哀或不满。在此处,诗人使用“可怜”一词,可能是在表达对淮水依然保持清澈状态的羡慕,或是对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文化遗迹消失感到惋惜。
  1. “王氏”
  • 通常指的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名字,这里特指历史上知名的王氏家族,如王导(字茂弘)、王献之(字子敬)等。这个家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在政治和艺术领域享有盛誉。
  1. “乌衣巷”
  •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原为三国东吴时乌衣望族居住的地方,因其居民多为富贵人家,所以被称为“乌衣巷”。这个地名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陈子升在《秦淮曲三首·其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比和反思的方式,展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消逝。这种深刻的思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情怀,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