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备塘云海望脩,意存未雨早绸缪。
石柴诚赖斯重障,是谓忘唇守齿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正确把握原诗意思,根据题目要求和原诗内容进行赏析。“土备塘”意为:土备塘的山势如海。“云海望”,即登高远望。“修”,指山峰。“未雨早绸缪”出自《诗经·豳风·鸱骋》篇:“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田,绸缪牖户。”其大意是说趁天还没有下雨,把桑树砍伐下来,把门窗修补好。这里用此句意在说明要防患于未然。“石柴诚赖斯重障”的意思是:石头垒砌的屏障确实能抵御风雨、洪水、盗贼等灾害。“是谓忘唇守齿谋”,意思是:所以说要像保护嘴唇一样保护自己的牙齿一样去保护自己的安全。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译文:
土备塘的山势如海,我登高远望,心怀忧虑,担心国家有难而未雨绸缪。
石柴垒砌的屏障确实能抵御风雨、洪水、盗贼等灾害,这是比喻我们应当时刻警惕、保卫国家,不要忘了国家的危亡,应像保护嘴唇一样保护好自己的国家。
赏析:
全诗以“登高望海”起兴,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句写登高远望,但并非为了观景,而是借“土备塘”的山势如海,表达自己心怀忧虑,担心国家有难而未雨绸缪。这一句虽只是虚写,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为下文议论抒情作了铺垫。
二句紧承上文,运用典故,进一步阐发诗人的忧国之情。这里的“未雨绸缪”语出《诗经·豳风·鸱骋》:“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田,绸缪牖户。”诗人借用此句,既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危机四伏、国家形势严峻的现实。
三、四两句运用典故,进一步阐发诗人的忧国之情。“石柴”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他。席间,楚成王问他何以为报,重耳说:“若托楚国庇荫,则愿筑台三年,不与诸侯会盟。”后来楚王果然背盟。诗人借用此典,表明了自己像石柴那样坚固的屏障可以抵挡住各种灾祸;同时,还表明了诗人要像保护嘴唇一样保护好自己的国家的决心。“忘唇守齿谋”这一警策之语,既点明了全诗主旨,又使诗人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全诗语言简练质朴,意境苍茫深远。诗人以“土备塘”起兴,借山势如海来表现忧国之情;中间运用典故,深化主题;末句直抒胸臆,将爱国之情推向高潮。整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