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使持图西献秦,强秦岂不利求真。
数千里外此何用,读史谁诚具眼人。

【注释】

过督亢陂,因咏荆轲事其一:此诗作于宣和五年(1123)春。

持图西献:拿着地图向西献给秦国。

强秦:强大的秦国。

读史谁真具眼人:读史的人中有几个真正识得历史真相的人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咏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来讽刺那些只知阿世媚上,而不识国家大义的奸佞小人。首句点出主题,即荆轲以死报国,为国捐躯;中间两句说,即使秦王求真,也无用;末句则指出,天下有识之士都明白这个道理。全诗在叙事抒情的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政治见解。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谪至黄州期间。当时,宋金战争刚刚结束,朝廷内部又发生了对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论。诗人面对这样的局势,深感忧虑,因此写下了这首咏史讽今之作。

第一联:“使使持图西献秦,强秦岂不利求真。”这两句是说,派使臣带着地图去向西方的秦国进贡,强大的秦国难道不追求真正的国家利益吗?这里既表明自己的立场,也为下文作引。

第二联:“数千里外此何用,读史谁诚具眼人。”这两句是说,距离数千里之外的国家,有什么作用呢?读历史的,又有几个真正懂得国家大事的人呢?“具眼人”指明辨是非、识别真伪的人。这里的意思是说,对于国家大事,没有真正识得其中真相的人。

第三联:“持图西献,岂非愚甚哉!”(《后汉书·马援传》)这是说,派使臣带着地图去向西方的秦国进贡,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愚”,这里是讽刺的意味。

尾联:“读史谁诚具眼人!”意思是:读历史的,又有几个真正懂得国家大事的人呢?这实际上是说,当政者应该具有远见卓识,看清形势,为国家着想。

这首诗在叙事抒情的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政治见解。它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政者的希望。这种忧国爱民的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可贵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