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千叶想芳华,驿路婆娑也自嘉。
真觉春光不偏党,一般绘到野人家。

这首诗的标题是“杏 其二”,作者不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在古代诗词中,杏通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杏花以其独特的美丽,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新生的赞美。

  2. 其二:这里指的是诗的第二部分,可能是对第一部分的补充或者对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往往有多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

  3. 上林千叶想芳华:这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上林是指皇家园林,千叶指的是无数的树叶,这里的“想”可以理解为想象、期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盼。

  4. 驿路婆娑也自嘉:驿路指的是古代驿站之间的道路,婆娑意为摇曳多姿,这里用来形容道路两旁的柳树随风摇曳,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欣赏。

  5. 真觉春光不偏党:这里的“觉”是动词,意为感受到、意识到,春光指的是春天的美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美好景象的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认可,认为春天的美丽不会因地域而有所差异。

  6. 一般绘到野人家:这里的“绘”是动词,意为描绘、呈现,野人家指普通的农家。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普通家庭中也能欣赏到春天之美的看法,强调了艺术与自然美的普及性。

译文
杏花开得正盛时,上林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驿路旁的柳树婆娑起舞,同样令人赞叹不已。我深深地感到,春天的美并不只属于皇家园林,它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高贵的上林还是平凡的野人家,都能体验到这春意盎然的气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杏花盛开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诗人通过对比上林和野人家,表达了春天的美是普遍的,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欣赏到大自然的恩赐。同时,诗人还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普遍认可和尊重,认为春天的美是公平的,不分贵贱。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自然的敬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