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闻逊七年灾,南望中心少慰哉。
既慰翻因生怵惕,得毋讳饰自兹开。

命策楞和刘统勋详细勘查了下河发生的水灾,并据实上报。与乾隆七年的水灾相比,这次灾情较轻,朝廷用此稍慰臣民之心。然而,既然已经得到些许宽慰,为何还要忧虑?难道是隐瞒灾害以欺骗自己吗?

译文:
听闻下河水灾于七年发生,我内心感到一些安慰。
但这种安慰让我反而心生忧虑,是不是因为之前对灾难有所隐瞒,现在才不得不坦白?

注释:

  1. 命策楞刘统勋详勘下河灾恤事据奏较乾隆七年水灾为轻既用稍慰
    命:命令
    策楞:人名,可能是乾隆帝时期的一位将领
    刘统勋:人名,可能是乾隆帝时期的另一位大臣
    详勘:详细调查
    下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因河流流经而得名
    恤事:处理事务,此处指对受灾情况进行调查
    据奏:据实上奏
    较:比、对照
    乾隆七年: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这期间发生了大地震。
    水灾:特指地震造成的洪水灾害
    为轻:比较轻微
    既用:使用
    稍慰:略微的慰藉

  2. 既慰翻因生怵惕,得毋讳饰自兹开
    既慰:已经得到些许安慰
    怵惕:恐惧、担忧
    得毋:莫非、难道
    讳饰:隐瞒、掩饰
    自兹:从这个方面
    开:开启、开始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乾隆皇帝在得知下河地区水灾情况后,尽管得到了部分缓解和安抚,但内心仍然充满了担忧和不安。他担心的是之前的灾难被掩盖起来,现在才不得不面对和承认。诗中表达了对灾难的关切,以及对过去可能隐瞒真相的反思和质疑。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审视,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他愿意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毫不退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