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如者都称六,梵帙原来更有三。
三亦非多六非欠,本无一物个中函。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道潜的《玉泉山杂咏》中的第13首,也是“如如室”一首。这首诗通过描写金刚如者(即金刚经)的内容,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以及对禅宗修行方式的思考。
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 金刚如者都称六,梵帙原来更有三。
- 三亦非多六非欠,本无一物个中函。
我们需要理解每个关键词的含义:
- 金刚:在佛教中,金刚是一种象征坚不可摧、无坚不摧的力量的象征。在这首诗中,它可能指的是金刚经,这是一部阐述佛教教义的重要经典。
- 如如室:这可能是指一个修行的场所或者一种修行的方式,强调内心的平静和空灵状态。
- 金刚如者:指的是金刚经,这是一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的经典。
- 梵帙:指的是佛教经典的装帧,通常使用梵文书写。在这首诗中,它代表了金刚经。
- 三:这个数字在这里可能是一个比喻,表示虽然有三卷金刚经,但其中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三个部分,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道理。
- 六:这个数字可能表示六卷或更多的金刚经,暗示了这些经文的丰富性和深度。
- 一物:这可能指的是佛法中的一种基本元素,即“空”。
- 个中函:这里的“个中”可以理解为内心的世界,“函”则表示包含、包容的意思。所以,“个中函”可以理解为内心世界的内涵。
接下来是对整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金刚经内容的解读,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禅宗修行方式的思考。作者认为,尽管金刚经有三卷,但其内容并不简单,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哲理和内涵。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空灵状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修行的关键。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佛教教义的智慧,也展示了作者对禅宗修行方式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