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斋素尚养松云,书史沉酣岂市勤。
恰似雨馀花气馥,惟能静者始能闻。
【注释】
即事 其六:题下自注,“时年七十”。虚斋:指空室,也指清静的书房。素尚:一向喜好。松云:松树和浮云。书史:指读书和历史典籍。沉酣:沉浸其中,专心致志。岂:难道。市勤:贪图名利。恰似:犹如。雨馀:雨后余香,引申为花气。花气:花香。馥,香气浓烈。惟能:只有。静者:心境宁静的人。始:才。
【赏析】
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诗人以松、云、书、史、花等自然景物和花果、鸟虫等物候现象来比喻自己淡泊功名、追求自然、宁静的心态。
首二句说自己喜欢养松云,喜爱读书看史书,沉醉于其中,并不贪图名利。三、四句则用花气来比喻松风,说只有心境宁静的人才能听见这股松风的声音;用花气来比喻鸟鸣,说只有心地高洁的人才懂得欣赏这美妙的鸟声。
整首诗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追求恬静生活的独特情趣。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早年就崇尚老庄之学,认为“道”乃宇宙万物本原,主张“贵无论”,反对“气一元论”。他的这一思想在他的一些诗作中有所体现,如《赠张功父》中的“我本渔翁钓叟辈,一生笑傲烟波间”;《夜读兵书》中的“老去凭谁说?看君两鬓雪。而今西江头,白发已先得”;《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的“谁谓商鼎沸,六月下葱葱!桂影留人卧,凉飙满屋松。”等等。然而,这些只是他思想的一部分。他对于人生有着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他认为人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即事 其六》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虚斋素尚养松云,书史沉酣岂市勤。”这两句是说,我的书房里一直有松树和浮云相伴,我潜心阅读经典著作,从不贪图名与利。这里“虚斋”指的是自己的书房;“素尚”即“素愿”,“素尚养松云”是说素愿像松树一样耐寒而长青,像云雾一样自在而飘荡,不随世俗而改变。“书史”指经典著作,“沉酣”即“沉浸其中”、“专心致志”。“岂”即不是、难道的意思。“市勤”即贪图名利,“岂市勤”即“哪里贪图名利”。
第三句承接上文而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爱好。“恰似雨馀花气馥,惟能静者始能闻。”这里的“雨馀花气馥”是指雨水过后,花儿散发着浓郁的香味,用来比喻松树的芳香。而“惟能静者始能闻”则是说只有心境宁静的人才能闻到这种香味。
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关键,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它既是对前面诗句的解释,又是对全篇的总结。“花气”既指花香,又可比喻松的清香,也可以比喻松涛声。“惟能静者始能闻”中的“静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静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听到松涛声。这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敏感和喜爱,也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诗人早年就崇尚老庄之学,认为“道”乃宇宙万物本原,主张“贵无论”,反对“气一元论”。他的这一思想在他的一些诗作中有所体现,如《赠张功父》中的“我本渔翁钓叟辈,一生笑傲烟波间”;《夜读兵书》中的“老去凭谁说?看君两鬓雪。而今西江头,白发已先得”;《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的“谁谓商鼎沸,六月下葱葱!桂影留人卧,凉飙满屋松”。然而,这些只是他思想的一部分。他对于人生有着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他认为人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即事 其六》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虚斋素尚养松云,书史沉酣岂市勤。”这两句是说,我的书房里一直有松树和浮云相伴,我潜心阅读经典著作,从不贪图名与利。这里“虚斋”指的是自己的书房;“素尚”即“素愿”,“素尚养松云”是说素愿像松树一样耐寒而长青,像云雾一样自在而飘荡,不随世俗而改变。“书史”指经典著作,“沉酣”即“沉浸其中”、“专心致志”。“岂”即不是、难道的意思。“市勤”即贪图名利,“岂市勤”即“哪里贪图名利”。
第三句承接上文而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爱好。“恰似雨馀花气馥,惟能静者始能闻。”这里的“雨馀花气馥”是指雨水过后,花儿散发着浓郁的香味,用来比喻松树的芳香。而“惟能静者始能闻”则是说只有心境宁静的人才能闻到这种香味。
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关键,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它既是对前面诗句的解释,又是对全篇的总结。“花气”既指花香,又可比喻松的清香,也可以比喻松涛声。“惟能静者始能闻”中的“静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静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听到松涛声。这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敏感和喜爱,也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诗人早年就崇尚老庄之学,认为“道”乃宇宙万物本原,主张“贵无论”,反对“气一元论”。他的这一思想在他的一些诗作中有所体现,如《赠张功父》中的“我本渔翁钓叟辈,一生笑傲烟波间”;《夜读兵书》中的“老去凭谁说?看君两鬓雪。而今西江头,白发已先得”;《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的“谁谓商鼎沸,六月下葱葱!桂影留人卧,凉飙满屋松”。然而,这些只是他思想的一部分。他对于人生有着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他认为人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即事 其六》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