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湿寒光潋滟浮,瘦于冰鉴阔于钩。
嫦娥似与秋为约,已遣飞萤度渚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考查的要点,然后浏览全诗,把握主旨,最后结合标题进行具体的赏析。此题中“注释”部分是诗歌内容的简要说明,“赏析”部分则是对诗句的具体分析。
其一:不湿寒光潋滟浮,瘦于冰鉴阔于钩。意思是:月光虽然不沾湿了寒冷的光华,却像水波粼粼地浮在水面一样;比冰镜还要窄而长。
其二:嫦娥似与秋为约,已遣飞萤度渚流。意思是:好像嫦娥有意与秋天约定,已经派萤火虫渡过溪流飞去。
译文:月光虽不沾湿寒冷的光芒,但却如水波粼粼地浮在水面一样;比冰镜还要窄而长。好像嫦娥有意和秋天约定,已经派萤火虫渡过溪流飞去。
赏析:诗人以“泛月”为题,从月亮本身写起,描绘出一轮清冷的圆月。“其四”二字点明了第四句诗的内容,即描写月亮。首句中的“不湿”二字表明了月光的特点,即它不沾湿寒光,这既是对月亮本身的描绘,也是对月光特点的概括;接着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水波粼粼的水面,既突出了月光清澈明亮、皎洁无瑕的特征,又表现了月光的明净、清澈;第三句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了月光明亮、皎洁的特点。“瘦于冰鉴阔于钩”一句将月光和冰镜、钓钩进行了比较,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月光的明亮、皎洁。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月亮赋予了人格,使月亮具有了自己的情感和性格,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最后两句写嫦娥,将嫦娥拟人化,赋予她与人一样的情思,写出了她与秋天约定后的情景:她派出飞萤虫渡过溪流,飞向远方。这一举动既表现出了诗人对嫦娥的同情,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整首诗语言凝练优美,意象丰富,富有情趣。
【答案】
①泛月
(月光)
②其四
(第四句)
③不湿寒光潋滟浮(月光虽然不沾湿寒冷的光芒,却像水波粼粼地浮在水面一样)
④瘦于冰鉴阔于钩(月光比冰镜还要窄而长)
⑤嫦娥似与秋为约(好像嫦娥有意与秋天约定,已经派萤火虫渡过溪流飞去)
⑥已遣飞萤度渚流(已经派萤火虫渡过溪流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