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外风轻起纸鸢,儿童火迫好春天。
独怜白首扶筇叟,咄咄町边课种田。

【解析】

本诗是一首纪实性很强的作品,通过描写唐县道中放纸鸢的儿童和扶老杖的叟以及课农人种田的情景,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村外风轻起纸鸢”,首句写景。“风”,指春风。“纸鸢”是风筝。“轻”,轻盈、柔和的样子。此句写春风轻吹,风筝飞上天空。

“儿童火迫好春天”,第二句紧接上句写景。“火”是赶着的意思,“迫”是逼迫的意思。“春天”即春日。“儿童”,指农村的少年儿童。他们趁着春风放风筝,十分快乐。这两句写孩子们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独怜白首扶筇叟”,第三句写人物。“独”是孤独的意思,“怜”是怜爱的意思。“筇”是一种手杖,用竹子制成。“白首”,指老年人。这两句写一个拄杖的老人独自欣赏放风筝的景象,他既欣赏孩子们的快乐游戏,又为老人感到孤独而惋惜。

“咄咄町边课种田”,第四句写人物动作。“町”是村落的意思。“课”是教的意思。“种田”指耕种田地。这两句写一个在田间劳作的老农,正在教村里的孩子们怎样放风筝。这两句写老农教孩子放风筝的情景,既写出了农村生活的热闹景象,又表现出老农淳朴、善良的品质。

【答案】

村外风轻起纸鸢,儿童火迫好春天。

独怜白首扶筇叟,咄咄町边课种田。

赏析:

这是一首纪实性强的作品。全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描写了农村的风光与人情。第一句写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图景。“村外风轻起纸鸢”“儿童火迫好春天”两句写景,突出了春天的景色。

第二句则写人。“独”字写出了这位老人孤寂无依的处境,“怜”字则表明作者对他同情、怜悯之情。

第三、四句写人的动作。“杖”字点出了老人的身份,“课”字写出了老人的活动。这两句写老农教孩子放风筝,表现了老人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