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近峣峰先落日,风来深谷峭生凉。
秋情野寺增萧飒,暮色平川入莽苍。
这首诗是诗人于贞元年(935)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所作的《碧云寺》。
碧云寺,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
其一:
地近峣(yáo)峰先落日,风来深谷峭生凉。
其二:
秋情野寺增萧飒(sà),暮色平川入莽苍(cǎn)。
注释:
碧云寺:在湖南长沙市岳麓山脚下,为南齐文学家王逸所建。
峣(yáo):高峻的山岭。
风来深谷峭生凉:秋风劲吹,山谷间凉爽异常。
其三:
秋情野寺增萧飒(sà),暮色平川入莽苍(cǎn)。
译文:
碧云寺靠近高峻的山峰,太阳刚刚落下,一阵清风送来山中清凉的气息。
秋日里,野寺显得更加凄清、寂寞。夕阳西下,暮色笼罩着整个平川,一片苍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小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篇以景衬情,以动显静,意境深远。
首句“地近峣峰先落日”,写碧云寺临近高耸入云的高山——峣峰。诗人站在寺前,远观那即将降落的太阳,只见它渐渐沉没在山巅之上,给这古老的寺庙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先落日”三字,既点明了地点,又渲染了时间,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绚丽的画面: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半边天,把山峰染成了金红色,更显出这座古老寺院的高峻、古朴和幽静。
第二句“风来深谷峭生凉”,则进一步渲染了这幽冷寂静的环境。诗人抬头望去,只见山风阵阵,呼啸而过。他感到一股股寒气袭人,不由得打了个颤。这一句虽然写的是“风”,却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凉意。这凉意,不单是由于天气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原因。因为碧云寺就座落在深谷之中。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碧云寺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写出了自己对这种环境的真切感受。
第三四句“秋情野寺增萧飒,暮色平川入莽苍”,则从听觉和视觉上进一步渲染了这种环境的气氛。“秋情”二字,使人联想到秋天的景色:枯草落叶,满目萧瑟;秋风瑟瑟,万木凋零。再加上野寺凄凉的萧飒声,平川辽阔的莽苍色,真是令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述的悲凉和寂寥。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到自己的心情,但作者那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已经呼之欲出了。而这种情绪的产生,与前面两句的景色描写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两句诗中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思绪,使他产生了一种孤寂、悲凉之感。
语言朴素,形象鲜明。诗人善于用白描手法刻画景物,寥寥数笔,便将一座古刹、一座高山、一片树林、一条大路勾勒出来。特别是后两句的“秋情”“暮色”“平川”,更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把秋日的景色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