䙰褷弱羽学飞时,为白为苍未可期。
听讲每教随慧远,换书安得遇羲之。

沈周《䙰褷弱羽学飞时,为白为苍未可期》的译文及赏析如下:

  1. 诗句原文
    䙰褷弱羽学飞时,为白为苍未可期。
    听讲每教随慧远,换书安得遇羲之。

  2. 译文
    幼小的鹅雏开始学习飞翔,但羽毛尚未丰满,颜色也不确定,这是否属于白色或青色尚难以确定。每次听我授课,我总是跟从慧远大师;每当我换书之时,又怎么能够遇见那位大书法家羲之?

  3. 注释

  • 䙰褷:鹅雏。
  • 弱羽:羽毛柔弱。
  • 学飞:学习飞行。
  • 为白为苍:指颜色不确定。
  • 未可期:未来难以确定。
  • 听讲:听课。
  • 每教:每次都。
  • 随:跟随。
  • 慧远:佛教僧人慧远大师。
  • 羲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1. 赏析
  •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鹅雏成长过程的观察和感慨。诗人通过对鹅雏学习飞翔的描述,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鹅雏虽小,却有向阳而生的生命力,而其颜色和未来的飞翔能力则充满了未知和期待。
  • 诗人通过“为白为苍”这一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事无常、变幻莫测的感慨。
  • “听讲每教随慧远”一句,诗人以自己对知识的渴望来比喻对慧远大师的追随,表达了对学识渊博之人的敬仰之情。
  • “换书安得遇羲之”一句,诗人以期望与追求的心态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他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到高超的书法技艺,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观看鹅雏学飞的场景后所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现象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感悟。同时,也可能是在一次听讲或换书的过程中,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大学问家和书法大家,从而触发了创作的灵感。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人物相联系的创作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学问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对自然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联想与借鉴,此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审美价值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