讵必蒸云复烂霞,洒然几种对萧华。
色空参透空原色,不信曾拈有释迦。
【注释】
造物者:指自然的创造者。
什:这里指诗歌,一种古代的文体。
云耳:语出唐代李邕《送杨山人归嵩山》诗:“云间有鸣鹤,耳里听清音。”这里指诗的意境,高远、空灵。
【赏析】
这是一组以“秋色”为主题的七言律诗。第一首写秋色的烂漫,第二首写秋色与佛家教义的契合,第三首写秋色空幻的真谛,最后一首以议论收结,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全诗用典丰富,意蕴深远,语言简练,意境高远。
【原文】
砌下杂英秋色烂然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点笔成什亦兴之所托云耳其四
讵必蒸云复烂霞洒然几种对萧华色空参透空原色不信曾拈有释迦(1)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象。
首先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图画。
“秋气肃杀,草木摇落”,这是自然界中秋天的特点。然而,在这首诗中,秋天却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诗中的秋天并非只有萧瑟与凋零,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具体来看,诗中描写了三种不同的色彩:一是砖墙下的杂草杂花,它们在秋风中摇曳生姿,仿佛为秋天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二是远处的山峦,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壮丽;三是近处的树木,它们的叶子在秋风中飘落下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三类色彩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秋天的美景。
诗人运用了“造物者之无尽藏”这一成语来表达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他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无尽的宝藏,蕴藏着无尽的美好与智慧。这种赞美之情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心,更是一种对生命与世界的深深思考与领悟。
诗人又用了一个典故来深化主题。他提到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佛陀”。而这里的“释迦”二字,则暗示了诗人想要传达的意思——即秋天的景色与佛家教义有着某种契合之处。通过这种比喻手法,诗中的秋天形象更加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这首诗以秋天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自然的魅力。它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又融入了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与领悟。同时,诗中的典故与比喻手法也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总之,这是一首充满诗意且耐人寻味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