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官见说赐文林,甘旨堪将托素心。
底事会稽王逸少,换鹅书罢乞来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答案】
译文:郎官听说皇帝赐文林郎吃时果,味道甘美可口可以寄托自己的心意。为什么偏偏是谢安会稽王呢?他写完换鹅的字后,又去乞求来禽了。
注释:底事:为什么?频婆:指谢安。会稽王:指谢安,他曾做过会稽内史,所以称“会稽王”。
赏析:“频婆”指谢安。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有“中朝高士”、“风流宰相”之称,其人好静,以清谈为时尚,而当时名流多崇尚玄学,故谢安亦以玄学名家。谢安在桓温伐蜀之时,曾与孙兴公(即孙绰)等游处,终日谈论不倦,时人称之为“高卧东山诸贤”。谢安在建康任职时,常常闭门谢客,只与孙兴公等几人过从甚密。谢安的诗风清淡,但往往能于平淡之中见奇趣,如《咏雪》一诗:“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看似平淡,却极富形象感。谢公之咏雪,实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谢安善于清谈,常与孙兴公等纵论《庄》《老》。谢安的《咏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因此,“撒盐空中差可拟”,既形容了雪花的飘洒状态,又暗含了雪的洁白,同时,还表达了诗人的清高脱俗之情。这首诗中,谢安被赋予了一种人格魅力,他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能够超然物外,不受世俗的束缚,从而能够做到“心远地自偏”。谢安之所以能够做到“心远地自偏”,是因为他能以清谈为时尚。谢安的《咏雪》一诗,就是在“清谈”的风气下创作的。这种风气的形成,既有时代背景的原因,也有个人因素的作用。谢安的“清谈”之风,不仅在当时影响很大,而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谢安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他并不因此而沉溺于世俗,而是能超然物外。谢安的这种人格魅力,正是其政治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
谢安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他是淝水之战的主要指挥者,也是东晋政权的实际建立者。谢安在政治上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清谈之风。他一生虽多次出任要职,但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晚年退居会稽。他喜欢游历山水、赏玩风花雪月,并以此为乐,经常与朋友在山阴县的会稽王谢逸游赏,赋诗唱和。谢安的诗多写景抒怀,风格清新隽永,富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