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闻雷阵殷高天,顷刻秋霖到枕边。
点滴寒更不成寐,沾涂士卒更堪怜。

【注释】

(1)夜雨:指杜甫《夜雨寄北》诗。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年)秋天,当时诗人在夔州。

(2)殷高天:殷,形容雷声巨大;殷高,指雷声震耳欲聋。

(3)枕边:床头。

(4)点滴寒更不成寐:指夜里听着淅沥的秋雨声,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5)沾涂:淋湿。士卒:指士兵。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半首写夜雨,后半首写听到夜雨,想到征戍在外的将士们,从而引出对战争和人民疾苦的感慨。全诗用“闻”“到”两字贯穿全篇,把听雨的感触与对征戍将士的关怀结合起来,感情深挚而含蓄。

首联先写“闻”。诗人夜不能寐,因听到夜雨而引起联想。“乍闻”,即刚听到。这里说,那如雷的秋雨,一阵阵从高天上滚滚而下,震撼着大地,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殷高天”三字,不仅写出了秋雨的来势之大,而且突出了它的巨大响声,使人听了感到惊心动魄。

颔联写“到”。这两句承前启后,由“闻”过渡到“到”,既承接上句,又自然地转入下句。秋雨“点滴”(滴答声)不停地落下来,滴滴点点地敲打着窗棂,好像敲得人心都颤动起来。在这夜雨中,一个“到”字很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听到雷声和看到秋雨的情景。

最后两句“沾涂士卒更堪怜”,是诗人听到夜雨之后的感受。“士卒”即战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听到夜雨,想到远征在外的将士们在雨中经受严寒,不禁令人怜悯。“沾涂”一词既表现了夜雨的连绵不断(点滴声),也表现了将士们身经风雨、饱尝艰辛(沾涂意同沾衣)。“更堪怜”,是同情的意思。这一句紧承上句,进一步写出诗人听到雷雨和看到秋雨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从而将诗人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虽没有正面描写秋雨本身,但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秋雨的特点,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