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搆本卢鸿,藻缋复伯虎。
太少总无言,堂堂自今古。

【题解】:

《题唐寅嵩山十景 其十 金碧潭》是诗人在游览嵩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嵩山十景中的第十景“金碧潭”的景色,并抒发了作者对此的感慨。

【原文】:

结搆本卢鸿①,藻缋复伯虎②。

太白少陵③,总无言④。

堂堂自今古,谁得而名⑤?

【注释】:

①卢鸿:唐代书法家。

②伯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号。

③太白:李白,唐代诗人。

④总无言:即“无言”,意谓没有言语来描述。

⑤谁得而名:谁能为它命名。

【译注】:

结构布局本来像卢鸿,装饰绘画又像伯虎。

李白杜甫,都沉默无语,高远的气韵自今自古,有谁能够给它命名呢?

【赏析】:

此诗以议论为主,写景为辅。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中间插入李白、杜甫两人名字,既与上句相照应,也使诗句更富诗意。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中间插入了李白、杜甫二人的名字。“结构本卢鸿”,“藻缋复伯虎”,这是对嵩山十景中的“金碧峰”的描写和赞誉。卢鸿,唐代书法家;伯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号。“结构”、“藻缋”都是指建筑和绘画。卢鸿和伯虎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们的书法画艺各有特色,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的造诣。《旧唐书·文苑传》载:“鸿善楷书,笔力劲健。”《宣和画谱》称:“伯虎书兼骨气形似,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浓健而丰腴。”“结构”“藻缋”都是形容书法绘画的精美,这里用来形容嵩山十景中的“金碧峰”。

“太白少陵,总无言”二句是对李白、杜甫的评论。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们生活在盛唐时期,诗歌艺术发展达到了顶峰。李白的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杜甫的诗沉郁悲壮,情真意切。他们的诗歌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形式完美,语言精炼,音调铿锵和谐,被后人尊为唐诗的两大代表。“太白”“少陵”是指李白、杜甫二人。《唐宋诗会笺》卷三引李东阳语:“太白少陵,言其辞之工也。”这里的“太白”指的是李白,“少陵”指的是杜甫。

“总无言”意思是说:李白、杜甫都没有言语来描述嵩山十景中的“金碧峰”。“总无言”既指李白、杜甫二人沉默寡言,高远的气韵自今自古,也指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蕴藉,不事张扬,不露锋芒。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谁得而名?”这是作者发问:有谁能给嵩山十景中的“金碧峰”起个名字呢?这既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整个作品的评价和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华山十景之一的“金碧峰”进行描述和赞美,歌颂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