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图早已识尖山,地设天开障海关。
东北冈峦捍犹易,西南柴石禦为艰。
虔心所祝资坍涨,蒿目无方计剔鬟。
大吏载咨补偏策,尽吾诚耳敢云闲。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在登尖山观海时所作的。
第一句“舆图早已识尖山,地设天开障海关”描述了作者对尖山的熟悉程度,以及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舆图”指的是地图,“识尖山”意味着已经认识或了解尖山;“地设天开”则形容地形独特、自然形成;“障海关”可能是指尖山像一道屏障一样挡住了大海的视线,或者是指尖山与大海的地理关系。
第二句“东北冈峦捍犹易,西南柴石禦为艰”进一步描绘了尖山的地形特点。这里的“东北”和“西南”分别指东边和西边,而“冈峦”、“柴石”分别指山脉和岩石;“捍犹易”和“禦为艰”则表示在东边地势较为平坦,而在西边则地形险峻,难以防守。这两句诗反映了尖山的不同部分对防御工作的影响。
第三句“虔心所祝资坍涨,蒿目无方计剔鬟”表达了作者对尖山的祈愿,希望它能因地震而崩塌或上升。这里的“虔心所祝”表示作者虔诚地祈求;“资坍涨”可能是说期望尖山因为某种原因(如地震)而发生坍塌或变化;“蒿目无方计剔鬟”则意味着在没有具体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祈祷。
第四句“大吏载咨补偏策,尽吾诚耳敢云闲”反映了作者对于解决尖山问题的期望。这里的“大吏”指高级官员,“载咨补偏策”表示他们正在寻求解决尖山问题的策略;“尽吾诚耳”表示自己将竭尽所能地提供意见;“敢云闲”意味着即使自己的贡献有限,也敢于直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尖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尖山的敬畏之情。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尖山的祈愿,希望它能够因为地震而崩塌或改变。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解决尖山问题的期待,尽管自己的贡献有限,但仍然愿意提供意见。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解决问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