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金陵驻葆旌,观民率已𢘤民情。
尊亲岂不怜群戴,疏瀹都缘系别营。
襄邑四乘将阅坝,摄山一宿且随程。
较农所愿收春雨,游景偏欣值午晴。
【注释】
①金陵:今南京,古为六朝故都。③𢘤民情:指体察民情。④尊亲:对父母尊长的敬称。⑤疏瀹(yù):疏浚,疏通。⑥襄邑: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睢县东。⑦摄山:在句容东南,有钟山之南、茅山之北二处。⑧农所愿收春雨:指希望春天多下些雨。⑨午晴:中午的阳光,天气晴朗。⑩游景偏欣值午晴:指出游时心情特别舒畅,正好赶上晴天。
【译文】
三天内我驻在金陵城,观察民间情况体恤民众。
尊贵的父母难道不体恤群小,疏浚河道是因思念别居。
襄邑四乘将去观看坝防,摄山一宿且随行程而去。
较农耕者所愿盼望春雨,游览美景偏喜欢在中午阳光明媚。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贞元年五月至六月间,诗人奉诏回京述职前,曾两次经过江宁,一次经过镇江,因此诗中“三日金陵”“三日江”等句中的“日”,当是指这两次经过的时间而言。首句写诗人在江宁停留了三日,第二句写诗人观察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第三句写诗人体恤百姓疾苦,第四句写诗人关心百姓生活。后两联是诗人在江宁期间的所见所感,其中“襄邑”句写诗人在江宁时,与地方官僚一起察看河防;“摄山”句写诗人在江宁时,与地方官员一起游览胜地,以排遣旅途的劳顿和思乡之情。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这次江宁之行的总体评价。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登金陵怀古》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与张养浩的这首七绝相比,似乎显得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之后,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张养浩的诗句,是诗人登高远眺时所产生的一种豪迈情怀;而张宪元的这首诗,则是诗人在江宁期间的一次闲适游览。二者皆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愉悦之情;同时,二者也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四句,但却把一个“行”字贯穿始终。从开始的“停”,到中间的“观”和“游”,再到结尾的“归”,无不表现出诗人对此次江宁之行的深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