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西转过高梁,水路晨清一泛航。
爱此萧闲十笏地,不殊消受北窗凉。
阇黎试问心安未,高士徒称筌可忘。
小憩便教摇橹去,川云回望极苍茫。

【注释】万寿寺: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著名佛教寺院。

方丈:即方丈室,为僧人居住和接待客人之处。此诗是苏轼在万寿寺方丈室题写的。

凤城:指长安城。凤城西转:凤城向西转弯。过高梁:高梁桥。在长安西南。

水路:指渭水。晨清:清晨的水清。一泛航:泛舟。

萧闲:安静闲适。十笏地:笏,古代官员用来记事或记录文字的狭长板子,用玉、竹制成,上端略尖,形如方形,故称“笏”。这里指一方小庭院。

北窗:北窗下。凉:清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

阇黎(jū lí):对和尚的尊称。试问:试着问一下。

高士:高洁的隐士。筌(quán):捕鱼的工具。比喻事物的根本。可忘:可以忘却。

小憩:稍作休息。摇橹去:摇船而去。川云回望:指站在船上远望。

【赏析】这首五律,是诗人于熙宁五年(1072)秋至冬间的一次游访。

诗中描绘了作者游览万寿寺时所见景色与内心感受。首联点出游踪,写从京城到万寿寺的行程;颔联写登临所见,写万寿寺周围的景色;颈联抒发感慨,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尾联写结束游览后的感受,抒发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的前四句,写游踪,写从京城到万寿寺的行程。首句“凤城西转”点明游踪的起程地点。凤城,长安城的别称。凤城西转,就是从京师向西北行,穿过高梁桥,来到万寿寺。“过高梁,清渭水”,是当时游人常有的游兴所在。次句“水路晨清一泛航”,是说在清晨的时候,水面很平静,泛舟渭水,心情舒畅极了。“水路”,指渭水。“晨清”,清晨的水清澈透明。“一泛航”,泛舟渭水。“一”,表肯定。“泛”,是泛舟的意思。“航”,通“樯”,即船桅杆。“清”“一”,都表动作,表示诗人在清晨时分泛舟渭水,心情愉悦。第三句“爱此萧闲十笏地”,是说喜爱这幽静闲适的地方,“十笏地”,是说这地方很小,只有十笏(古代的一种量词,等于八斗米)大而已。“十笏地”,也是指庭院,“十笏”也是表数量的单位。“萧闲”,安静闲适。这两句是说喜爱这幽静闲适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是十笏大小,只有一小块,所以显得特别安静闲适。第四句“不殊消受北窗凉”,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写自己喜爱这地方的原因。因为这里只有这么一点大,所以显得特别安静闲适,就像能消受了北方的凉爽一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喜爱这里幽静闲适,是因为这里是这么一小片地方,所以显得格外安静闲适,就好像能消受了北方的凉快一样。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对万寿寺的喜爱,也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的中间两联,写登上万寿寺后的所见之景及内心感受。“阁黎”指寺庙中的和尚,这是对和尚的尊称。第五句“阁黎试问心安未”,意思是说阁黎先生你试着问一下自己的心是否安宁吧!第六句“高士徒称筌可忘”,意思是说隐居的高士们只是把捕鱼作为工具来看待,而我已经把万寿寺当作心灵的家园,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捕鱼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阁黎先生你试着问一下自己的心是否安宁吧!我是已经把万寿寺当作心灵的家园,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捕鱼呢!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对万寿寺的喜爱,实际上是说自己对名利看得很淡,只求心灵有所归宿。这两句话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万寿寺环境的赞美。

诗的最后两联,写离开万寿寺后的所感之境和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小憩便教摇橹去”,意思是说小憩片刻之后,就摇橹而去。“川云回望极苍茫”意思是说站在船上远望,那川流不息的白云在远处回旋飘荡,无边无际,令人感到心胸开阔,意气风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小憩片刻之后,就摇橹而去,看着那茫茫的大河,心中充满了壮阔之感。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写自己在万寿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看得很淡,只求心灵有所归宿,并以此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全诗写得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意境雄浑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