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夕堂堂过,寿山得得来。
最宜点湘笔,岂必献瑶杯。
桂是馀香矣,莲真净色哉。
明将发清跸,对景一追陪。
【注释】
仲秋:农历九月,秋季的第二个月。万寿山: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是五岳中唯一一座中原山脉中的名山。
堂堂过:指月色皎洁。得得来:指风声清越。点湘笔:指以湘妃竹为笔,蘸上湘妃竹汁写诗。献瑶杯:指用玉制杯斟酒劝客,瑶为美玉之意。
桂:桂花,常绿芳香的树种。馀香:指花香。莲:莲花。净色:指颜色纯净。明将:指皇帝将要出行。
发清跸(jù):天子出行时,仪仗队鸣鼓清道,称“清跸”。发:出发。清跸:清雅的车驾。对景:面对风景。追陪:作陪。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秋天的山水之作。诗人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嵩山、月夕等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像自己一样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是一幅生动的自然山水画。
首句“月夕堂堂过”,描绘了中秋夜晚明亮的月光照耀下的嵩山景色。这里的“堂堂过”既形容了月亮的明亮,也形容了嵩山的雄伟壮丽。第二句“寿山得得来”,则进一步描绘了嵩山的美景。这里的“得得来”既形容了嵩山的高大,也形容了其气势恢宏。两句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第三四句“最宜点湘笔,岂必献瑶杯。”则是对嵩山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的抒发。这里的“点湘笔”和“献瑶杯”都是古人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的词语,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两句“桂是馀香矣,莲真净色哉。”则是对嵩山美景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余香”和“净色”都是形容词,分别用来形容桂花和莲花的美丽。这两句也是对嵩山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的抒发。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嵩山、月夕等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像自己一样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是一幅生动的自然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