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欲蒸为雨,林疑动拂飔。
名山神入处,高士目成时。
蓬户迹无足,萝蹊细若眉。
依稀精舍畔,梵放度来迟。
【注释】
- 云欲蒸为雨:云层像被蒸气笼罩一样,仿佛就要变成雨滴。
- 林疑动拂飔:树林好像要吹来一阵风似的,似乎在摇曳。
- 名山神入处:那些闻名的风景名胜之处。
- 高士目成时:高洁之士看到这里时,心中产生了向往之情。
- 蓬户迹无足:简陋的草屋中足迹稀少,没有留下痕迹。
- 萝蹊细若眉:沿着藤蔓小径漫步,脚下的小路如同女人的眉毛般纤细。
- 精舍畔:精舍旁边,指寺院或寺庙。
- 梵放度来迟:佛经声声回荡,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 梵(fàn):佛教用语,指佛经。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之作,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云欲蒸为雨”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云层的变化,仿佛被蒸气笼罩的样子,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雨水。这样的描绘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即将下雨前的宁静和期待。
次句“林疑动拂飔”,则是通过描绘树林的摇曳,营造出一种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这种描绘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也使得整个山水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生气。
第三句“名山神入处”,则是对名山的赞美。诗人通过对名山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名山的向往和追求。
第四句“高士目成时”,则是对高洁之士的描绘。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高洁之士的敬仰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诗人自我的一种写照。
第五句“蓬户迹无足”,则是对简陋住所的描述。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身处尘世却心向往神的境界。
第六句“萝蹊细若眉”,则是对小路的描写。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小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自然的亲近和向往。
第七句“精舍畔”,则是对寺院或寺庙的描述。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宗教场所的向往和尊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
最后一句“梵放度来迟”,则是对佛经声的描写。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于佛经的敬仰和虔诚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宗教信仰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对高洁之士的敬仰以及对宗教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