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簟风微爽,银壶日最长。
覆阶槐叶密,扑户枣花香。
南郭新登麦,西畴遍插秧。
消愁凭问穑,野老试商量。
消愁二首 其一
冰簟风微爽,银壶日最长。覆阶槐叶密,扑户枣花香。南郭新登麦,西畴遍插秧。消愁凭问穑,野老试商量。
译文:
夜已深,席上清凉的冰簟被微风轻拂,带来一丝丝凉爽。银瓶里的泉水在夜晚里格外清澈,阳光在白天里显得特别漫长。台阶下覆盖着茂盛的槐树叶子,门旁飘荡着枣花的香气。南方的田野里刚刚收割了新麦,西边的田地里已经开始插秧。面对这样的丰收景象,心中的忧愁不禁消减了许多。这时,我不由得向田间劳作的老农们询问起耕种之事,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和经验分享。
赏析:
《消愁二首》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农事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诗中通过对夏日夜晚的宁静、农田的繁忙以及与农民的交流,展现了一种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
此诗开篇“冰簟风微爽,银壶日最长。”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夏日夜晚的宁静氛围。”冰簟”指冷而光滑的竹席,给人以清爽之感;”风微爽”则表达了夜深人静时微风带来的舒适。接着,诗人转向视觉描写,“银壶日最长”,用银色的水壶象征明亮的月光,强调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迁。
第三联“覆阶槐叶密,扑户枣花香”则转向听觉和嗅觉的感受。槐叶密集如同一层层的绿色屏障,枣花的香气扑鼻而来,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这两句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为接下来的农忙生活作了铺垫。
第四联“南郭新登麦,西畴遍插秧”具体描绘了农忙的景象。南边的土地已经收获了新麦,西面的土地则开始插秧,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繁忙与辛勤。这一联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繁忙和农事活动的连续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两联“消愁凭问穑,野老试商量”则是整首诗的情感升华。通过与田间劳作的农民交流,不仅消解了因农事而产生的忧愁,还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这里的“消愁”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对农事活动的深入表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劳动人民深深的敬意。同时,诗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