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茗童司铫,敲棋僧到门。
但教适偃仰,那复计饔飧。
山尽云成障,溪回树作村。
忘忧应个里,树背不须萱。
【注释】
1.分茗:指烹茶。童司铫:小童拿着铫子给水。敲棋僧:和尚在门外敲着木鱼,招引过往行人下棋。
2.适偃仰(yǎn yǎnggǎn):即逍遥自在、自由自在地生活。那复计饔飧:哪还顾惜什么饮食。
3.山尽云成障:山的尽头是白云作的屏障。溪回树作村:溪边树木环合成村庄。
4.忘忧应个里:忘却忧愁的地方在哪里?树背不须萱(xuān):树荫下面不必种萱草。萱草即忘忧草,古人认为食之可以使人忘却忧伤。
【赏析】
《项圣谟松涛散仙图即用自题原韵八首其五》是明代诗人项圣谟的一首诗作。此诗前二句写自己和僧人在山中闲坐品茶下棋;后四句则以景结情,写山中景色优美,令人忘忧,并抒发了归隐山林的志向。
“分茗童司铫”,小童拿着铫子给水,准备煮茶。“敲棋僧到门”,和尚在外面敲打着木鱼,招呼过往行人来下棋。这两句写景,通过“童子”、“敲棋”等细节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中图。
“但教适偃仰,那复计饔飧”,只求得心旷神怡,哪还顾惜什么饮食。这是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表述。
“山尽云成障”,“溪回树作村”,这两句描写的是山间景色,从远处看,山顶云雾缭绕,好像一道屏障;溪边树木环绕,好像一座村庄。
最后两句“忘忧应在树背,萱草不须植”,忘却忧愁的地方在哪里?就在树荫下面。树荫之下无需再种植萱草。萱草,一种忘忧草,古人认为食之可以使人忘却忧伤。
这首诗是诗人在山中与僧人下棋品茶时写下的,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自然的环境中,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表达的那种悠然自得、远离尘嚣的生活情趣。同时,诗人还通过对于“忘忧”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让人反思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忘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