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结构新,黛色罨窗频。
每顾消尘念,兴言得好邻。
伊谁知树性,为我种龙鳞。
寄语如松者,林中漫隐沦。
【注释】
韵松轩 其三:这是组诗的第三首。
书斋(shū zhāi)结构新,黛色罨窗频:书房的建筑是新的,用青黑色的漆涂抹着窗户。罨,涂也。
每顾(kù)消尘念,兴言得好邻:每次看到窗外的树木,就想到尘世的名利,因此感慨地说好一个邻居。
伊谁:谁。
如松者:像松树一样坚强不屈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以书斋前庭之松为题,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开头两句:“书斋结构新,黛色罨窗频。”书斋建筑新颖,窗子上的漆色深而润泽,显得雅致而古朴。这两句诗写出了书斋的环境和书斋主人的性格特点。从“结构新”看,书斋的主人是一个不甘于平凡、追求新意的人;从“黛色罨窗频”看,书斋主人又是一位有雅趣,喜欢修竹栽花之人。
三四句:“每顾消尘念,兴言得好邻。”书斋主人常到窗外观赏那棵古松,并由此产生遐想,他想到了隐居山林的高人,想到他们那种与尘俗隔绝的生活。这里,“消尘念”指的是远离官场、超脱尘俗的思想感情,“兴言得好邻”中的“邻”,当指隐士。
五六句:“伊谁,如松者,我种龙鳞。”这里的“伊谁”即“谁”,指代隐士。“如松者”,指那些坚贞不屈、傲视世俗的隐士。“为我种龙鳞”,诗人想象那位隐士就是自己种植了那棵古松的龙性树。这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要像古松那样傲岸不羁,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寄语如松者,林中漫隐沦。”诗人希望那些像松树一样坚韧不屈的隐士们不要在社会上沉沦下去。“林中”指隐遁之地,“漫隐沦”意为不必再隐居。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文人面对现实政治环境时所表现出的清高和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