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金城山,上有千岁松。
峨峨马公墓,遇者怀孤忠。
全家碧血葬,遗碣苍苔封。
我来吊昔贤,林影斜阳红。
登山旷四瞩,遥接沧海东。
山石俨伏虎,铭者为俞公。
公当有明时,平倭著奇功。
载观没羽字,如见挥戈雄。
死者不复生,生者多庸庸。
至今沧海上,日夜生夷风。

【解析】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诗人当时正在日本。诗中描写的是金城山的景色,并抒发了对马公墓和俞大猷的怀念。首联点出“金城”,颔联写马公墓,颈联写俞大猷的事迹,尾联写对马公的追思。

“郁郁金城山,上有千岁松”,开首两句,点出了金城山的位置和山上的景物。“郁郁”二字用来形容山色葱茏、茂密,给人以雄伟、庄重之感;“千岁松”三字则表明山势险峻、高大,给人以苍劲雄奇之感。这两句为下文作了铺垫。

“峨峨马公墓,遇者怀孤忠”,颔联紧承首联而来,点明题意,即马公墓地在金城山上。马公是抗倭名将,其功绩卓著,死后被谥号为“武靖”,墓地就在金城山上。“孤忠”二字既指其忠于国家的精神,也暗含着其死后无人奉祀的悲哀。这一句为下文作了铺垫。

“全家碧血葬,遗碣苍苔封”,这两句紧承上句而来,描述了马公家族殉难的情况。“碧血”一词用来形容马公一家在抗倭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情景。“遗碣”指的是马公的墓碑,“苍苔封”则表明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这两句为下文作了铺垫。

“我来吊昔贤,林影斜阳红”,颈联紧承上句而来,表达了诗人对马公的敬仰之情。诗人来到马公墓地,看到了夕阳下的古树,想到了马公生前的英雄事迹,心中感慨万分。“吊昔贤”三字表达了诗人对马公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马公一生的辉煌。这一句为下文作了铺垫。

“登山旷四瞩,遥接沧海东”,尾联紧承上句而来,描绘了诗人站在山顶远眺的景象。诗人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只见远方的海面波涛汹涌,与大海相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海洋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马公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海边。这一句为下文作了铺垫。

【答案】

译文:

郁郁青山,山峰上千年老松,

高大威武的坟墓,前来吊唁的人怀有一片赤诚忠诚。

整个家族都为国捐躯,只有一块墓碑上面长满了苍苔,

我来到此地来悼念过去的英贤,看见夕阳下的树林,在斜阳照耀下显得格外鲜红。

我登上山顶眺望四方,远远地看到东海的波涛汹涌。

山石就像一头猛虎伏卧在那里,而刻在石头上的就是俞大猷的名字。

大猷当政的时候正是明代时期,他平定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曾经写过一首《观沧海》,如见挥戈奋起的勇士一样。

死者已无生还之日,活着的人们多庸碌不堪。

至今仍然有海浪冲刷着南海的沙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日本期间所作。诗中以金城山为线索,写了马公墓地、马公祠、马公祠堂等地点,通过这些地点的变迁,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意志。

诗歌开头二句“郁郁金城山,上有千岁松”,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金城山的巍峨壮丽,为后文渲染了气氛,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下来二句“峨峨马公墓,遇者怀孤忠”,则点明了题旨,马公墓是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墓地,他的一生是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因此,马公墓成了后人瞻仰的地方。

中间四句,则是具体描写了诗人在马公墓的所见所闻。“全家碧血葬,遗碣苍苔封”,这是诗人对马公家族英勇斗争的概括。“碧血”“苍苔”,两个形容词分别写出了马公一家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而“遗碣”一词更是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那块刻着马公名字的墓碑,它静静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我来吊昔贤,林影斜阳红”,是诗人对马公的缅怀之情的流露。“吊昔贤”是对马公的一种敬意,同时也是对其精神的一种传承。“林影斜阳红”是诗人眼中的马公墓,它映衬出一种凄凉之美,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马公的崇敬之情。

结尾二句“登山旷四瞩,遥接沧海东”,既是全诗的收束,又是全诗的升华。诗人站在山顶俯瞰四周,远处的海平面与天际相接,这种景象让人感到心胸开阔、豪情满怀。然而,诗人却在这广阔的海平线上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这不仅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慨,也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一种思考。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境高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