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于《梼杌》可垂戒,何待后世相訾謷。
废宫久作山阳庙,灵旗石马还萧骚。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原文:

观魏大飨受禅二碑
比于《梼杌》可垂戒,何待后世相訾謷。
废宫久作山阳庙,灵旗石马还萧骚。

接下来是逐句释义:

  1. 观魏大飨受禅二碑(观看了北魏大飨受禅的两块石碑)
  • “观”:观察
  • “魏大飨受禅”:指北魏的皇帝接受禅让,成为新的皇帝
  • “二碑”:可能指的是两尊石碑
  • “《梼杌》”:古代文献,可能指的是《左传·文公十三年》中的《梼杌》篇,其中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灭亡事件,可以作为历史警示
  • “垂戒”:留下警戒
  • “何待”:何必等到
  • “后世”:后代
  • “相訾謷”:相互诋毁
  • “偭失道”:违背了治国之道
  1. 废宫久作山阳庙(废弃的宫殿长久以来被用作了山阳庙)
  • “废宫”:废弃的宫殿
  • “久作”:长久以来
  • “山阳庙”:古代的祭祀场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
  1. 灵旗石马还萧骚(灵旗石马返回到了萧骚)
  • “灵旗”:指神武之旗,古代帝王出行时所持的旗帜
  • “石马”:指石刻的马匹
  • “还”:回到
  • “萧骚”:这里可能是对萧墙之祸的代称,指宫廷内部的纷争和混乱

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

观察北魏皇帝接受禅让的两块石碑,它们就像《左传·文公十三年》中的《梼杌》篇一样,为后代留下了深刻的警示。然而,这些警示并不需要等待后世的诋毁来证明其价值。废弃的宫殿长久以来被用作了山阳庙,而灵旗石马也回到了萧骚,回到了原本属于它们的领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梼杌》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况,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北魏皇帝接受禅让的事件的描述,诗人指出了历史的教训对于后来者的警示作用,强调了历史的教训不应被后人忘记或忽视。同时,诗歌通过对废弃宫殿、灵旗石马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