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斋重整旧芸编,笔迹依稀认少年。
零落几同书带草,搜罗曾费典衣钱。
邺侯架上签应满,蒙叟薪中火漫传。
老诵南陔真有味,诸孙倾耳更琅然。
【译文】
茅草屋中整理旧书编,笔迹依稀似少年。
零落几与书带草相似,搜寻时费去典衣钱。
邺侯架上签应已满,蒙叟薪中火漫传。
老来诵南陔真有味,诸孙倾耳更琅然。
【注释】
- 摊书:指整理书籍。
- 芸编:芸香木制的书编,泛指书籍。
- 笔迹依稀认少年:指读书时,仿佛能认出年轻时的字迹。
- 零落:凋残。
- 书带草:古书上说,晋代有个叫殷仲堪的人,喜欢读书,他常将书带草放在书架上以辟蠹。后用来形容藏书多。
- 邺(yè)侯:即杨愔,北齐人。曾为尚书令、右仆射等职。
- 蒙叟:唐代僧人道生,姓张名僧繇,善画,人称“张僧繇”。
- 南陔:即《诗经·小雅》中的《甫田》,诗中有句“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后人因借喻为“南陔”或“东郊”。
- 琅然:形容声音清越悦耳。
- 诸孙: 这里指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在茅斋中整理古籍,感叹自己年华老去,但精神不衰,依然热爱读书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爱护。
首联“茅斋重整旧芸编,笔迹依稀认少年。”描绘了诗人在茅草屋里重新整理古籍的场景,以及自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字迹。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又表达了自己对青春的追忆。
颔联“零落几同书带草,搜罗曾费典衣钱。”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整理古籍时的种种艰辛。书带草是古代的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藏书多。诗人用“零落”和“费钱”两个词,形象地表达了他在整理古籍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颈联“邺侯架上签应满,蒙叟薪中火漫传。”则是对邺侯杨愔和道生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邺侯杨愔是北齐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书架上的书签已经满了;道生则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的柴火中的火焰已经漫延开来。这两个形象的描绘,既展示了两位历史人物的风采,也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
尾联“老诵南陔真有味,诸孙倾耳更琅然。”则是对这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在晚年仍然热爱读书,这种精神让人钦佩。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能够继承这份热爱读书的精神,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读书精神的赞美,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