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注释】
不:通“勿”,不要的意思
其:古地名,在今安徽凤阳东北。
黄巾起义:汉末农民大起义之一,公元184年东汉灵帝刘宏死后,宦官、外戚争权,人民不堪忍受暴政,聚众起事,后发展成为大规模战争,史称“黄巾起义”。
郑康成:郑玄(127年~203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胶县西)人。东汉时期著名儒家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官至太傅,世称“郑太傅”,与马融、卢植、韩敕并称为“三司”。有《易注》、《诗传》、《礼记注》等,又注《尚书》、《三礼》、《论语》、《孝经》等多种儒家经典著作。
【译文】
荒山书院里有人在耕田劳作,不必去记那山名和县名。
请问天下黄巾起义的战火已经烧遍了全国,还容得下像郑康成这样博学的人吗?
【赏析】
这首诗写于黄巾起义之后,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首句“荒山书院有人耕”,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古朴的画面:荒山上有座书院,有人在耕田劳作,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然而,这表面的平静却掩盖不住内心的忧虑。次句“不必去记那山名与县名”,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不屑一顾,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三、四句“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拓展。黄巾起义的战火已经烧遍了全国,而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是否还有像郑康成这样的博学之人能够得以保全呢?诗人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担忧。他担心在黄巾起义这样的乱世之中,那些博学之人如同郑康成一般,会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吞没。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幅描绘社会风貌的画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