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围城拥短辕,栖栖犹自向平原。
此心未忍轻三晋,愿见辛垣尽一言。
【注释】
不去围城拥短辕:不去,即不去当晋阳的太守,因为晋阳被包围,城中缺粮,形势危急。
栖栖犹自向平原:仍然像以前那样勤勉地为国效力,奔赴前线。
此心未忍轻三晋:我的心不忍轻易放弃晋阳,而让敌人得逞。
愿见辛垣尽一言:辛垣,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南,是当时晋国的重镇,作者愿意去见辛垣,向他陈述自己坚守不退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安禄山起兵反唐之际。诗中以晋阳守将拒敌之志,表达诗人坚持抗敌、保国安民的思想。
首句“不去围城拥短辕”,言及晋阳被敌围困,形势危急,诗人却仍坚守城池,不肯去当晋阳的太守。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的精神。“围城”、“短辕”二字,点染出战地的环境气氛,也暗示了战争的危险和紧张。
次句“栖栖犹自向平原”,意谓尽管处境险恶,但诗人仍如往日一样勤恳地奔走,奔赴前线,与敌人周旋。“栖栖”一词用得非常巧妙。它不仅描绘出诗人奔波忙碌的情态,而且又暗指战事频繁。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对国家忠心耿耿,不忍坐视国家的危难。这种忧国忘身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此心未忍轻三晋”,紧接上句而来,说明诗人之所以如此勤劳,是因为他的心事太重,不忍心轻易放弃保卫晋阳这个战略要地。这里的“此心”,是指他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三晋”指山西,包括晋阳在内。诗人把“三晋”当作自己的家乡,可见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多么深厚。
“愿见辛垣尽一言”,意思是希望到前线去会见辛垣,把自己的决心和主张告诉辛垣,让他转告给朝廷。“辛垣”是当时的一个地名,可能是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辛垣是当时晋阳的重要屏障,诗人想在那里见到辛垣,与他商量对策,表明他决不背弃故土的决心。这一愿望虽然不可能实现,但诗人这种爱国之心却是十分可贵的。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动人,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没有一句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出诗人那种至死不渝的忠诚报国之情,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后,又进逼潼关,直逼长安。这时,李白正隐居在前蜀绵州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县)的青莲乡,得知消息后,便决定前往投奔前蜀主李茂贞,并写了这首诗。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此时已离开长安,来到绵州青神。他此行的目的,一是投靠李茂贞,二是继续为保卫国家尽忠尽力。然而,由于李茂贞对诗人并不重视,所以李白并未得到任用。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只好继续四处奔波,寻找出路。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的爱国激情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他担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气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