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馥谢汉辟,徵书著桑树。
及其遇钩党,变形老佣雇。
仙籍隶方诸,史传书党锢。
寄语人闲子,蹙蹙何所慕。
【注释】
夏馥谢汉辟,徵书著桑树:夏馥拒绝汉朝的征召,将诏书写在桑树上。徵书,即征召的文书。
及其遇钩党,变形老佣雇:等到遇到曹操手下的“钩党”时,他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老雇工。
仙籍隶方诸,史传书党锢:他的《仙籍》被列在《方诸》中(指神仙谱系),而《后汉书》记载他被编入了党人黑名单(党锢指因反对宦官专权、参与党争而被禁锢)。
寄语人闲子,蹙蹙何所慕:告诉你这些闲散之人,你们为什么苦苦追求功名富贵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东汉末年一些隐逸之士的评论,他们不与当政者合作,而是隐居山林,以保全自己的节操,作者对他们表示同情,并认为他们值得称赞。
首句用典,夏馥拒召事,据《后汉书·夏馥传》载:“馥辞以‘受诏于南阳王家’。”按《东观汉记》载:“馥字子文,南阳宛人也。王莽之末,避兵荆州,依南阳太守杜林。”又“杜林,字长孙,京兆茂陵人。王莽居摄二年,为南阳太守”,则杜林为杜仲子。《后汉纪》:“杜仲字子文,南阳新野人。”“杜林字季良,南阳湖阳人。”杜仲、杜季良皆以孝廉著称,杜林曾任南阳太守,其弟杜乔亦为官至大司空,见《后汉书·杜乔传》。
“徵书著桑树”,意谓夏馥拒召后隐居于桑林之下。此语出自《晋书·夏统传》,说夏统“隐居不仕,常耕于桑下”。桑下,指桑林下的田畴。
“变形老佣雇”,谓夏馥虽隐居,却仍不免遭祸,终于成为曹操手下的一名小佣工。此语出于《搜神记》,谓夏统“去桑里就役”,即从桑树林中出来去做佣工。“变形”,谓变化形态;“老佣雇”,谓做雇工,地位低下。
“仙籍隶方诸”,“方诸”即方士之书,指神仙谱系。“仙籍”即指夏馥所著《仙术》。“仙籍隶方诸”言夏馥虽身居仙道,但最终仍不能摆脱俗世之累。
“史传书党锢”,“党锢”乃东汉桓帝时期发生的一次政治迫害事件,由宦官集团和部分官僚士大夫联合起来,诬陷、逮捕、流放一批名士学者。“书党锢”即指记录此事的史书。《后汉书·党锢传》谓:“党人禁锢者皆归家,莫敢到门。”可见当时对党人进行了严酷的政治迫害。
“寄语人闲子”,“闲子”犹今言“闲人”、“闲士”。《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葆。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授之以柄,曰:‘自吾为 fou 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渊问:“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子画。”子曰:“吾道非邪?吾何老而寿?”夫道者,圣人之道也。君子之所敬惮,圣人之所以为圣也。故孔子虽老而好学不息。颜渊虽贫而乐善不厌。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文、行己有耻。”颜渊曰:“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然。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者也。今之君子,不知足行己之节。而徒慕人之富贵,苟求免罪而已。是所谓“从心所欲”者也,是以谓之“游”。
全诗通过夏馥的故事表明了作者的是非观。夏馥虽然隐居山林而未能脱离世俗之累,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节操,不为权势所屈。而当时的一些“闲人”们却只图个人名利而不顾国家安危,甚至甘愿沦为朝廷的工具。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个人的安逸享乐而已。
夏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隐士并非只是追求个人名利,而是在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节操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