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几宾筵大飨同,秋堂文宴转光风。
岂应江左龙门客,偏记开元鹤发翁。
酒面尚依袍草绿,烛心常傍剑花红。
他年屈指衣裳会,牛耳居然属海东。
【注释】
云间诸君子:指当时在杭州的友人。肆筵合乐,谓设酒宴。武静之高会堂:指作者的住所。武静,指钱塘江口的武康。高会堂,指作者的住所。
秋堂:即指作者的居地。文宴:指宴请文人。转光风:转,指转移;光风,指和暖的风。
岂应:哪能,怎能。江左龙门客:指王羲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兰亭。曾官秘书郎。王羲之的儿子名献之。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741)。鹤发翁: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自称:“天子且欲召我狂歌醉舞。”
袍草绿:即袍子上的绿色花纹。剑花红:即剑上红色花纹。屈指:用手指计算到何时为止。衣裳会:指聚会的日子。牛耳:古时盟会的主盟人,此处代指主盟人。海东:指杭州,因杭州地处东南,有东海之称。
【赏析】
《赠别四首》,组诗共四首。此为第四首。
前两句写“授几宾筵”,是说诗人设宴招待各位朋友,大家欢聚一堂,尽情欢乐。“授几”即置几,古代一种坐榻。“宾筵”即宾客宴席。“大飨同”即丰盛酒宴,与众人共享欢乐。“秋堂”是宴席所在的地点。“文宴”是宴会,指文人聚会。“转光风”即转达温暖之意,比喻宴席上的欢乐气氛。“岂应江左龙门客”句,言自己与江东的王羲之一样都是文人雅士,应当共同享受这欢乐的时刻。“偏记开元鹤发翁”句,言自己虽然老了,但仍然记得开元年间的王献之(字子敬,号兰亭),王献之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文人,与王羲之一样都是饮酒作乐的好手。王献之曾自比于鹤,故称其为“鹤发翁”。王献之曾与谢安、孙绰等在兰亭举行过修禊活动,故又称为“兰亭先生”。
中间四句写饮酒赋诗之乐。“酒面尚依袍草绿,烛心常傍剑花红”二句,是说杯中的酒还留着绿色的袍子花纹,而烛芯也常常靠着红色的剑纹而燃烧。这句写喝酒时看到酒壶上绣有绿色的花草图案,蜡烛的火焰常常映照着红色剑纹,形象生动,饶有趣味。
最后两句写期待将来再次相聚的愿望。“他年屈指衣裳会,牛耳居然属海东”二句,是说以后一定能够再次相聚,而主盟者却偏偏属于海东地区的人。“屈指”是用手指数数的意思。“牛耳”是指盟主或主人。“海东”是指杭州,因为杭州地处东南,有东海之称而得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宴饮中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不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