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塔如片瓦,镕铸何工巧。
隆起栏楯形,图识尚可了。
知是五代物,厥惟钱王造。
是类万有千,聚散不可保。
几历兵火灾,存者今已少。
蒋生偶获之,什袭逾重宝。
施舍镇精庐,此意实微眇。
诵公喜我至,出示光尚皎。
洼处填黄金,显见诸相好。
屠儿额偏广,下放刀仗小。
一者既若斯,诸馀皆可晓。

【赏析】

此诗为作者晚年所写,以铜塔为题。诗人在《自序》云:“余少时尝游白莲寺中。寺有铁塔,高十丈许,其形如覆盆,而四角起棱脊,上甚平正。”又《重修白莲寺铁塔记》云:“予昔岁游白莲,见一塔焉,其形若覆盆,而四角出棱脊,上甚平正。予疑其非古物也,乃访诸长老。长老曰:此钱王之所造也。”故诗以“过白莲寺观铜塔”为题。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塔之形状,后两句议论。

第一句“铜塔如片瓦”,是说这座佛塔像一片瓦一样薄。“片瓦”即片状的瓦,这里比喻佛塔的厚度极薄,犹如一片瓦一般,说明这座佛塔是用极其精细、薄小的片瓦砌成,可见其工艺之精巧。

第二句“镕铸何工巧”,是说用铜熔化铸造,工艺多么巧妙。“镕铸”指熔炼金属。这二句写这座佛塔的形状,是说这座佛塔就像一片薄瓦一般,用熔化的铜熔化铸造而成,工艺多么巧妙。

第三句“隆起栏楯形”,是说佛塔的四角隆起。“栏楯”即栏干,栏杆。这句写佛塔的形状,是说这座佛塔从四面看,都像栏杆一样隆起。栏杆是连接立柱和横木之间的构件,用以支撑亭子、廊子等的建筑。佛塔四角隆起,与栏杆形状相似。

第四句“图识尚可了”,是说佛塔上的图象文字还可以辨认。“图识”即图腾、图饰。这是说佛塔上还有图画和文字。

第五句“知是五代物”,是说知道这是五代时的遗物。“五代物”,指五代时期的物品,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钱王”是指五代时期的钱俶,即吴越国王钱弘佐的儿子,字惟浚,五代吴越国的建立者。他于公元902年即位,907年改元永明,建都杭州,史称吴越国。钱王建造这座塔是为了纪念其父的功绩。

第六句“厥惟钱王造”,是说这座佛塔就是钱王建造的。“厥惟”即其然,表示判断的语气词。“惟”同“唯”。这两句写佛塔的来历。

第七句“是类万有千”,是说像这样的佛塔还有很多。“类”通“俪”,意思是众多。这一句写佛塔之多。

第八句“聚散不可保”,是说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很少,分散开以后就更多了。“聚散”犹言聚合散开。这一句写佛塔的分布情况。

第九句“几历兵火”,是说经历了几次战争。“兵火”指战争。这一句写佛塔历经战乱。

第十句“存者今已少”,是说现在还能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存者”指现存的。这一句写佛塔遭到破坏,能幸存至今的已经很少。

第十一句“蒋生偶获之”,是说偶然得到了一件。“蒋生”指蒋廷锡,宋代人。这一句写得到佛塔这件事是偶然的。

第十二句“什袭逾重宝”,是说把它严密地包好,珍藏起来,比宝贝还要珍贵。“什袭”同“锱铢”,“锱铢”是计量货币单位,古代用来计算重量的一种工具,引申为珍重爱惜之意。这一句写得到佛塔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宝物。

第十三句“施舍镇精庐”,是说有人把这件宝物送给镇上的寺院作为供奉之物。“施舍”指布施,施舍财物给别人。这一句写将佛塔献给寺院作为供奉之物。

第十四句“此意实微眇”,是说这种心意是非常微小的。“微眇”指微不足道。这一句写得到佛塔的心愿是非常渺小的。

第十五句“诵公喜我至”,是说诵读公诗很高兴我来了。“诵公”指徐铉。《旧唐书·徐铉传》说他善为文,工草隶,长于笺奏碑版之辞,尤长于歌诗,与韩愈齐名,号为文章巨公。这一句写诵读公对作者的到来感到高兴。

第十六句“出示光尚皎”,是说拿出这首诗给我看,光芒还是那样明亮。“出示”指展示给人看。这一句写将诗交给诵读公观看,光芒仍然十分明亮。

第十七句“洼处填黄金”,是说把低洼的地方填塞满黄金。“洼处”指低洼之地。这一句写把佛塔低洼处填满黄金。

第十八句“显见诸相好”,是说显现出佛塔的许多美好之处。“相好”指美好的形象和姿态。这一句写佛塔的美好形象和姿态被显现出来。

第十九句“屠儿额偏广”,是说屠夫的额头特别宽阔。“屠儿”指屠宰的牲口。这一句写佛塔的头部被雕刻得很宽。

第二十句“下放刀仗小”,是说刀剑之类都放得很低矮小。“放”同“降”。这一句写佛塔上的武器等都被降低到很小的位置。

第二十一句“一者既若斯,诸馀皆可晓”,是说其他的事物也都如此,其他的都可以理解明白了。“一者”指刚才所说的那些事物或道理。这一句总结前面所写的佛塔的情况,并加以概括。

这首诗描写一座佛塔,通过对它的外形和历史渊源的叙述以及对它的保护和珍视之情的表达,抒发了诗人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维护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