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翻溟渤,晨征企混茫。
乘槎随汉使,鞭石笑秦皇。
水气粘星黑,潮流滚日黄。
大瀛环尽处,久已识扶桑。

秋色翻溟渤,晨征企混茫。

乘槎随汉使,鞭石笑秦皇。

水气粘星黑,潮流滚日黄。

大瀛环尽处,久已识扶桑。

注释:

  • 观海 其三:这是第三首《观海》诗。
  • 秋色翻溟渤:秋天的景色翻腾在茫茫的大海之中。
  • 晨征企混茫:早晨出发时抬头望着茫茫的大海。
  • 乘槎随汉使:乘着木筏跟随汉朝使者出使远方。槎,古代的一种木质筏子。
  • 鞭石笑秦皇:用鞭子抽打石头,嘲笑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劳民伤财。
  • 水气粘星黑:水汽沾湿了星星,使其看起来发黑。
  • 潮流滚日黄:水流冲击太阳,使太阳显得发黄。
  • 大瀛环尽处:大海的边际无边无际。
  • 久已识扶桑:很久以前就认识扶桑岛。扶桑,神话中的神树,也代指日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赴他乡,面对广阔海洋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首句“秋色翻溟渤”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将秋天的景色与大海相融合,展现了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观。接着,诗人以“晨征企混茫”表达了自己早起出发时的迷茫与期待。

第二联“乘槎随汉使,鞭石笑秦皇”则巧妙地运用了典故。诗人乘坐木筏,跟随汉朝使者出使,而鞭打石头,则是对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讽刺。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横溢,更是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第三联“水气粘星黑,潮流滚日黄”进一步描绘了大海的壮阔。水汽沾湿了星星,使之发黑;水流冲击太阳,使太阳显得发黄。这些自然现象的描绘,既展现了大海的壮观,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一句“大瀛环尽处”,诗人用“扶桑”代指日本,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国家的向往和好奇。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壮志,更展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