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袍如草鹝如緺,万里炎方去路赊。
县旆乍迎岭徼月,海田先种日南花。
献来紫贝当输稻,收尽红棉好及瓜。
满匣印泥方照眼,何须句漏觅丹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描述了送别东莞县令的情景。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译文、注释和赏析:

一、注释

  1. 青袍如草:穿着青色的官服就像草一样。
  2. 鹝如緺:形容官服的颜色和质地,类似于粗糙的麻线。
  3. 万里炎方去路赊:形容路途遥远且艰难,如同在炎热的地方行走。
  4. 县旆乍迎岭徼月:县里的旌旗刚刚迎接着岭上的月光。
  5. 海田先种日南花:海上的农田先种植了来自日南的花卉。
  6. 献来紫贝当输稻:进贡的紫色贝壳相当于要缴纳的稻谷。
  7. 收尽红棉好及瓜:收割完红色的棉花之后,可以收获西瓜。
  8. 满匣印泥方照眼:满满一匣印泥正映入眼帘。
  9. 何须句漏觅丹砂:何必需要寻求那些不可靠的丹砂(一种炼丹材料)呢?

二、译文

  1. 青袍如草地,官服颜色像草,质地粗糙。
  2. 踏上万里炎方之路,意味着远离家乡。
  3. 县里的旌旗刚迎接着岭上明月,形容时间已晚或旅途艰辛。
  4. 海疆的农田先种植日南的花,日南位于今天越南北部,靠近中国南海。
  5. 进贡的紫色贝壳相当于要缴纳的稻谷,这里的“紫贝”可能指的是进贡的物品,而“输”则表示缴纳的意思。
  6. 收割完红色的棉花之后,可以收获西瓜,这里的“红棉”指的是棉花的颜色。
  7. 满满一匣印泥正映入眼帘,可能是官员准备的用于记录文件的工具或者信件。
  8. 何须寻找不可靠的丹砂,这里表达的是对于虚无缥缈的追求的否定。

三、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莞县令赴任的场景,展现了官员赴任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旅途中的感受。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环境中,感受那份离别的哀愁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诗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官场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