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杖袈裟古善才,北塘深处重徘徊。
如何龙象波中度,不见羊车市上来。

【注释】

锡杖:僧尼所用之杖。“善才”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号,此句意指润公。北塘:古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此处借指吴江。“鸳湖”,即太湖,又称五湖。朱彝尊名彝,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润公,去往吴江(即鸳湖)时所作的。

第一句写送别场景。诗人在北塘席上,与润公话别。润公是佛教高足,俗家姓沈,名润、字德潜,号竹庵,浙江嘉兴人。他的出家,是受其母的影响。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常念诵《金刚经》,并曾说:“我死之后,愿为和尚。”后来果然做了和尚,号竹庵。

第二句描写了润公的神态。“深”是深厚、深沉的意思;“徘徊”则是不安定、心不定的意思。这两个词语连起来,表达了送行之人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以及润公对于此行的犹豫不定。

第三句是写润公的行动。“度”是渡过的意思,这里指的是渡过大河或者江湖等。而“不见”则是指没有看到。这句话表明润公并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渡过波涛壮阔的大江或者江湖,而是没有看见羊车上的人们来迎接。这里的“不见”实际上也是润公对此次出行的不确定和担心。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何”表示疑问,“龙象”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像。“波中度”、“不见羊车来”都是用象征性的语言表达润公的行程艰难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这也反映了送行者的内心焦虑和对未来的担忧。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送别之情和对润公未来之行的担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来感到既温馨又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