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城下泛清溪,苦竹黄茅两岸低。
行到响山山尽处,清猿野鹤一时啼。

【解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诗人泛游宣城清溪途中所见景物和所感之情。

“溯宣城青溪过响山作”,起句交代了诗人泛游的路线。“宣城”是地名,在今安徽宣城县。“青溪”指宣城城外的一条小河。“过响山”点出此行的目的地,即诗人此行的终点。“溯”字有逆行之意,写出了诗人的行程是从下游向上游走的。这一句是全诗的首句,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并引出了下文的“苦竹黄茅两岸低”。

“苦竹黄茅两岸低”,写诗人从上游到下游所见景色的变化。“苦竹、黄茅”都是竹子的一种,苦竹比一般的竹子更耐寒,黄茅则是指茅草。这里用“苦竹”、“黄茅”两词,既写出了水边的环境特点,又写出了季节特点。两句诗中,“苦竹”“黄茅”、“两岸”三个词连用,形成了一种节奏美。这种写作手法是律诗常用的,也是绝句常用的。

“行到响山山尽处”二句,进一步描绘了山间景致。“响山”,是宣城的一座山峰,因山上常有回声而得名。“行到”一词,表明作者已经走到山路的尽头。“一时啼”,写出了山中的动物们听到人的脚步声而惊起的情景。这句诗的大意是:到了山的尽头时,忽然听到山中的鸟儿和树林里的鹤鸣叫声。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通过“苦竹”、“黄茅”、“两岸”三联,以及“响山”一联,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自然画卷。

【答案】

溯宣城青溪过响山作

宣城城下泛清溪,苦竹黄茅两岸低

行到响山山尽处,清猿野鹤一时啼。

译文:

沿着宣城城边的清溪溯流而上,两岸是苦竹与黄茅,它们生长得低矮茂密。

走到响山脚下,只见山势已至尽头,这时忽然听到山中的鸟鸣声和树林里的鹤鸣声。

赏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是王维《辋川集》组诗中的第三十六首。

此诗前两句写沿溪行舟的见闻,后两句写登响山时所见的景色。

首句先写泛舟顺流而下,沿途两岸竹木苍翠,茅草青青,一派清新秀丽的景象,渲染出一片宁静的气氛。次句紧承首句的“两岸”,写随着舟行的移动,两岸的景物也随之变换着色彩:由绿到黄,再由黄到低矮。“苦竹”是苦竹属植物的总称,多生于山地阴坡或半阴坡,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黄茅”,即茅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苦竹”“黄茅”是竹子的一种,苦竹比一般的竹子更耐寒,黄茅则是指茅草。“苦竹”“黄茅”两个词语的连用,既写出了水边环境的特点,又写出了季节特点。“两岸”二字,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江面上空,仿佛看到那江面波光粼粼,两岸青山倒影其中。

三四两句写诗人到达响山脚下时所看到的景色。“行到”二字表明诗人正在行进之中;“响山”是宣城的一座山峰,因山下多石,风过其间常有回音而得此名。“行到”一词,表明作者已到达响山脚下。但此处并没有直接描写山景。“一时啼”,写出了山中的鸟儿和树林里的鹤鸣叫声。“一时”二字,说明这些鸟儿和鹤是在同时被惊动的,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景,语言简洁明快。诗的前三句写泛舟顺流而下,沿途两岸竹木苍翠,茅草青青;后三句写登响山时所见的景色:由绿到黄,再由黄到低矮。最后以一声鹤唳收尾,使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