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刍一束路漫漫,送子将归欲别难。
只恨毛生亡母后,依然捧檄在长安。

【注释】

生刍一束(zhú ):指送葬时用的活草人。路漫漫(màn mán):道路遥远,形容路途遥远。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毛生(máo shēng):《新唐书.列传.毛文锡传》载:“毛文锡,字泽民,长沙华容人也,父师本,以文雅知名。……文锡少敏悟,能属词。……举进士,补校书郎、集贤校理。”《旧唐书.列传.文宗纪上》载:“毛文锡,字泽民,其先长沙华容人也。……天授中,为右台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充翰林供奉。……文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知制诰。……寻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毛泽民,即毛文锡,是唐代诗人。长安:古称“长安道”、“京城”。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45年(大和九年)。黄徵君虞稷丧母,作者送他归家。此诗是一首悼亡诗。首句写送葬情景,第二句写别子情事,第三句写哀悼亡母,第四句写送葬之情。全诗四句,每句八字,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首句“生刍一束路漫漫”,用“生”字,突出了丧母之悲,“路漫漫”则写出了送葬的艰难,两句之间有转折关系。“生刍一束”是指送丧所用的草人的遗体。古代用活人殉葬,但此去长安却要用草人代替死者送葬。所以,这里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表达了作者对虞稷的同情和哀思。“生刍一束”,也暗示了虞稷丧母后,将回到长安继续他的仕宦生活。

次句“送子将归欲别难”,写虞稷即将返回故乡的情景。“欲别难”,表明了虞稷要回家乡的心情是急切而痛苦的。“难”字写出了作者对虞稷的深情厚谊和他回家乡后可能遭受的痛苦。

三句“只恨毛生亡母后,依然捧檄在长安”,“毛生”即毛泽民。“亡母”指的是作者的母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恨毛泽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但他仍然拿着公文在长安任职。”这里的“亡母”指代的是虞稷的母亲,因为虞稷刚刚丧母。“依然捧檄在长安”中的“依然”表示虞稷在母亲去世后仍然回到长安工作的情况。

末句“只恨毛生亡母后,依然捧檄在长安”,既表达了作者对虞稷的同情与关怀,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回到家乡去参加葬礼或处理家庭事务等。但是这些活动往往需要离开工作岗位,因此会让人感到遗憾和痛苦。而虞稷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但他仍然回到了长安继续他的职务并担任重要的职位,这无疑让作者感到非常痛心和无奈。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乡而到其他地方去工作或处理家庭事务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