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馆成良宴,闲堂静举觞。
清秋逢九月,佳节是重阳。
地暖全开日,天寒早降霜。
遥山枫叶紫,对槛菊花黄。
菡萏裁为幛,茱萸结作囊。
登临追岘首,萧洒过柴桑。
隔岁依淮郡,连年滞楚乡。
芳亭怀内史,戏马忆前王。
返国鹰犹击,还林艾复张。
孙嵩留屋壁,渔父掩壶浆。
讵意茹荼苦,重闻漉酒香。
违时乘短景,度难逐长房。
座整龙冈帽,歌回江夏床。
醉馀生感激,只为恋平当。

【注释】

平津宅:作者的别墅。

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地暖全开日:暖意开始显现的时候,即仲春时节。

天寒早降霜:深秋时天气寒冷,霜花提前出现。

遥山枫叶紫:远处山峦上的枫树,叶子是紫色的。

萧洒过柴桑:潇洒自在如同在柴桑(今湖北黄冈)一样。

隔岁依淮郡:隔年又回到淮郡(今江苏淮安)。

连年滞楚乡:多年滞留在楚国。

芳亭:美丽的小亭子。

戏马忆前王:回忆从前君王的游猎。

返国鹰犹击:回到国家后,雄鹰依然展翅飞翔。

还林艾复张:返回山林后,艾草再次生长。

孙嵩留屋壁:孙嵩留在墙壁上。

渔父掩壶浆:渔夫收起渔具,准备回家。

茹荼苦:吃茶叶很苦。

漉酒香:漉酒时散发的香气。

违时乘短景:违背时令。

度难逐长房:度过艰难时期。

座整龙冈帽:整理好龙冈帽子。

江夏床:江夏的床席。

返国:回到朝廷。

茹荼苦:喝苦茶很苦。

漉酒香:过滤酒很香。

违时:不顺应时代。

乘短景:把握短暂的时间。

度难:度过难关。

长房:指隐居生活。

座整:整理好座位。

龙冈帽:龙冈的帽子。

江夏床:长江以南的床榻。

返国鹰犹击,还林艾复张。

返国:回朝任职。

归巢的苍鹰还能搏击风雨,归林的艾草又能重新生长。

孙嵩留屋壁,渔父掩壶浆。

孙嵩:指孙绰(字兴公),为西晋文学家,曾任吴兴太守(在浙江)。

渔父:指东晋隐士许迈,有《渔父词》。

掩壶浆:收起酒具和水瓢。

讵意茹荼苦,重闻漉酒香。

没想到喝茶会那么苦,又闻到过滤酒的香味。

违时乘短景,度难逐长房。

违背时代的潮流,要度过难关就跟随长房隐居。

座整龙冈帽,歌回江夏床。

整齐地整理好龙冈帽子,唱回江夏的床榻。

醉馀生感激,只为恋平当。

酒醒后心中充满感激,只是留恋着平当这个地方。

【赏析】

此诗首联写“良宴”,颔联写“清秋”之“佳节”,以下十句分别写九日所游之景。末二联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开头两句点出时间是“重阳”。这个日子是古人登高赋诗饮酒的日子,所以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良宴”,这当然是指自己办的那种宴席,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良宴”。而“闲堂静举觞”一句,则写出了这种宴席的情调,闲适中带有清幽之感。接着两句写“重阳”,说明是在初秋时节,天气渐凉,但还未到霜降的时候。“逢”字用得极巧,既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又表明了诗人与季节的契合。“地暖”两句,承上启下,由“初秋”过渡到“深秋”。“天寒早降霜”中的“早”,正与“地暖全开日”中的“全”、“晚”呼应,说明这时的天气是一天比一天凉快。“霜”是重阳节特有的物候现象,也是诗人特意提到的,可见他对这一物候现象是相当熟悉的。“遥山”两句,写诗人登上高处远望,眼前是一片色彩缤纷的秋色。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上、江边的景物都人格化了。特别是“枫叶紫”三字,使诗人笔下的枫叶仿佛变成了紫色的花朵,十分传神,同时也使人感到一种浓艳之美。“对槛菊花黄”一句,写的则是江边篱笆下的菊花,它们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也显得格外鲜艳可爱。以上四句,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的秋景,色彩鲜明,富有浓郁的色彩美。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上,而是进一步从听觉的角度来表现秋景,这就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菡萏裁为幛”二句,以荷花比喻诗人所见到的秋色,虽然荷花瓣片已凋零,但它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人们的耳目;而那被采摘下来的菊花,则像一团团的金黄的云彩,点缀在篱笆间。这样写,不仅使诗句更加富有诗意,而且使人感到这些秋色仿佛具有了生命,能够动人心魄。诗人正是通过这样富于想象的描写,把秋天的景物表现得如此美丽动人。

诗人又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他所见到的秋景,进一步渲染了秋色的绚丽多彩。“遥山枫叶紫”二句,紧承上句的“遥山”而来,说那远处山峦上的枫树,树叶是紫色的;而江边的柳树呢,却是青绿色的。这种色彩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鲜明突出。“对槛菊花黄”二句,紧接上句的“菊”,说那江边的篱笆下,那些被摘下来的菊花,在阳光照耀下闪闪烁烁;而那岸边的杨柳呢,却是青青的。这里诗人采用了互文的手法,使两个不同的意象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从而更突出地表现出了秋色的美丽与诱人的魅力。“菡萏”两句,诗人又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他所见到的秋景,他想象着那些荷花瓣片已经被采摘下来,而那荷叶却仍然碧绿如盖地浮在水面上;而地上的那些菊花呢,已经变成了金黄金黄的一片,好像铺在地上的地毯一样。这两句写得很形象很生动,使人感到这些菊花仿佛是刚刚被采下来似的。“登临追岘首”三句,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传说,进一步表现了他所看到的秋景的美。他想起了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陶潜(陶渊明),他曾在秋天登上庐山东门上的高处(岘首),眺望着万里晴空,感叹人生短暂;而现在他自己正在观赏着眼前的秋景,不禁想起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于是他不禁发出了“萧洒过柴桑”的感慨。“返国”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回到朝廷去工作。这时他想起了曾经退隐过的柴桑(今属安徽)地方,那里曾是他隐居的地方;而如今他要离开那里回到朝廷去了。这两句中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感情。“孙嵩”两句,写孙绰这个人。孙绰曾做过西晋的吴兴太守,他在任内曾作过《游天台山记》,其中描写了天台山的美景。而这首诗中的诗人,则想回到那种美好的环境中去隐居,他甚至幻想着能在那里住上一辈子。最后四句中,诗人又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他所见到的秋景。这四句中写了四种不同的树木:一种是高大的梧桐树;另一种是高大的橡树;再一种是高大的松树;还有一种就是高大的柏树。这四种树木都是耐久的树种,而诗人现在看到它们长得又高大又茂盛,不由得感到十分高兴和满意。这几句中所用的都是叠词:“高”“盛”“茂”,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束。诗人在结尾处写到自己回到朝廷去工作之后的生活情况:他坐在龙冈的帽子里,唱着江夏的床席的歌。这里的“龙冈”,指的是龙眠山,也就是现在的安徽舒城一带;而“江夏”呢,是指长江以南的地方。这两句是说诗人回到了朝廷之后,可以不再做官了,也可以不必再受官场的拘束了。总之,他可以过上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他感到非常满足和愉快。最后这两句诗中,用了三个叠词:“坐”、“唱”、“度”,都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全诗语言流畅优美,意境优美动人,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