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不可作,六经无完书。
为学贵自得,耳食真鄙儒。
宋贤阐绝业,已获龙颔珠。
从入虽有歧,根源亮非殊。
后进未升堂,论辩徒纷如。
彼此藤口说,孰若勤菑畬。
先生奋中原,祖程而祢朱。
贯通诸家学,剟肤茹其腴。
首斥华士伪,次悯鲰生迂。
不朽在立德,其言与之俱。
琬也东南来,兀如橛株拘。
浮沉章句中,又似忘归墟。
侧闻绘川濒,高甍卓通衢。
豆登仰前修,生徒盛簪裾。
讲诵方历历,揖让兼于于。
杏台一枝春,烂漫开榛芜。
先生隐金门,喟然叹归与。
愿言从执鞭,住赁堂庑居。
厕身都养末,从容牖顽愚。
庶几迟暮年,犹得秉烛趋。

诗句翻译与赏析:

第一句:“绘川书院为汤潜庵先生赋”

翻译: 绘川书院被命名为汤潜庵先生的住所。
注释: 绘川,一个地名,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汤潜庵”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或职位的称呼。”赋”在这里指撰写诗文。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地方的命名,暗示这个地方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教育意义。

第二句:“孔孟不可作,六经无完书。”

翻译: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不可完全效仿的,《诗经》、《尚书》等六经也没有完全完美的书籍。
注释: “孔孟”指的是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六经”通常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作”表示模仿或仿效。
赏析: 这是在强调真正的学问需要独立思考和个人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识积累。

第三句:“为学贵自得,耳食真鄙儒。”

翻译: 学习最重要的在于获得自己的内在感悟,而盲目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注释: “自得”指的是从内心深处获得的理解和感受。”鄙儒”是指浅薄无知的人。
赏析: 这句话鼓励读者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目追求他人的教导,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来获取知识。

第四句:“宋贤阐绝业,已获龙颔珠。”

翻译: 宋代的学者已经发展了他们的伟大事业,就像获得了一颗珍贵的明珠。
注释: “阐”表示解释或阐述。”龙颔珠”常用来形容珍贵之物或杰出人物。
赏析: 这句话赞扬了古代学者的卓越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至七句:描述学术传承和发展,涉及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第八句:“后进未升堂,论辩徒纷如。”

翻译: 新一代的学习者还没有达到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他们的争论和辩论就像杂乱无章的鸟语。
注释: “后进”指后来的学生或学者。”升堂入室”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学习由表及里,逐步深入,这里比喻深入理解。
赏析: 这表达了一种担忧,即年轻一代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学问的深度和复杂性。

第九至十一句:继续描述学术讨论和争议。

第十二句:“彼此藤口说,孰若勤菑畬。”

翻译: 每个人都在互相争辩着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谁又能比得上勤劳的农夫呢?
注释: “藤口”比喻争论不休。”菑畬”指的是耕种,比喻努力工作。
赏析: 这句话用对比的方式强调勤奋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劳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几句:描绘书院的教学场景,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品德。

第十三句:“先生奋中原,祖程而祢朱。”

翻译: 老师致力于恢复中原的秩序,遵循孔子和朱熹的道路。
注释: “中原”通常指中国中部地区,这里特指学术和道德的复兴。”祢朱”指的是孔子和朱熹,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对教育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第十四至十五句:进一步强调教育和道德的重要性。

第十六句:“贯通诸家学,剟肤茹其腴。”

翻译: 老师能够贯通各家学说,去粗取精,提炼出精华。
注释: “剟肤茹其腴”意味着剔除糟粕,提取精华。
赏析: 这句话赞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内容。

第十七句:“首斥华士伪,次悯鲰生迂。”

翻译: 首先批评那些虚伪的学者,其次同情那些过于固执己见的人。
注释: “华士”一般指外表光鲜但内心空虚的学者。”鲰生”则是指那些过于拘泥于传统而无法创新的人。
赏析: 这句话批评了一些学者的虚伪和保守,同时表达了对那些固执于传统但缺乏创新精神的人的同情。

第十八句:“不朽在立德,其言与之俱。”

翻译: 不朽的成就在于树立德行,其言论也随之流传。
注释: “立德”指的是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会随着他的名声而流传下去,成为评价他的重要标准。

第十九句:“琬也东南来,兀如橛株拘。”

翻译: 美丽的琬也来自东南,却像被束缚的树木一样难以伸展。
注释: “琬”是一种美玉,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人或事物。”橛株”形容被限制或束缚的状态。
赏析: 这句话可能在隐喻一些美好但受限的事物或人才,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

第二十至二十二句:继续描述书院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

第二十三句:“浮沉章句中,又似忘归墟。”

翻译: 在学习的过程中,时而浮在上面,时而沉下去,好像忘记了归途。
注释: “章句”指古代的书籍章节。”归墟”是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世界的本源或终极归宿。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学习过程的非线性和多变性,以及学生可能面临的困惑和迷失方向的感觉。

第二十四至二十八句:继续描述书院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

第二十九句:“侧闻绘川濒,高甍卓通衢。”

翻译: 我侧面听说绘川附近有一所书院,它的高耸的屋顶直插云霄,位于繁华的大道上。
注释: “绘川”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地方名称,书院位于其附近。”高甍”指的是高大的屋脊。”卓通衢”指矗立在交通要道上。
赏析: 此句描述了书院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能暗示了书院的繁荣和学术地位。

第三十到三十三句:继续描述书院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

第三十四句:“豆登仰前修,生徒盛簪裾。”

翻译: 我仰望着前面的老师,看到学生们都穿着整齐的服饰,头戴学士帽。
注释: “豆登”可能是对老师的敬称。”簪裾”是古代学子的一种装束,代表学问或身份的象征。
赏析: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充满尊敬和学问氛围的场景,突出了师生之间的尊重和学生的学识。

第三十五行:“讲诵方历历,揖让兼于于。”

翻译: 讲课和诵读的声音清晰可闻,师生之间相互谦让和谐相处。
注释: “历历”指清楚明了。”于于”可能是对礼貌用语的描述。
赏析: 这句话赞美了书院的学习氛围,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第三十六到第四十句:继续描述书院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

第四十一句:“杏台一枝春,烂漫开榛芜。”

翻译: 杏台上绽放的春天如此绚丽多彩,如同盛开的野草。
注释: “杏台”可能是指书院中的某种特定设施或象征性建筑。”榛芜”是指未经修剪的野草。
赏析: 此句以自然景象比喻书院的教育环境,展现了书院的自然美和学术自由的氛围。

第四十二句:“先生隐金门,喟然叹归与。”

翻译: 先生隐居在金门之下,感慨万分地叹息回归故土。
注释: “金门”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名称,如山林、隐居之地等。”喟然”是感慨的样子。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师隐居生活的羡慕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回归自然的愿望。

第四十三到第四十五句:结尾部分,表达了对老师的期望和祝福。

第四十六句:“愿言从执鞭,住赁堂庑居。”

翻译: 我希望追随先生的脚步,能够在书院中担任助手,居住在师门旁边。
注释: “执鞭”指的是跟随领导或管理事务。”庑居”是师门旁的居住地。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愿意追随老师并为其服务的愿景,同时也体现了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