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致治朝,时政早论纪。
纂列无阙遗,一若左右史。
降此多从谀,展转互相委。
虚实亦已淆,遑问非与是。
况当革命时,馆载乃顿已。
何期圣代兴,三恪备中旨。
加以春秋法,凡例共摩拟。
司衡既礼绝,模楷责下士。
宛如百车辙,相率遵一轨。
傥云具三长,端在集众美。
惟恐同异生,笔削翻有俟。
作文无发明,往与秽滥比。
庶丐监正之,三寸竹毫子。

【注释】

入史馆奉和监修先生赴召柬同馆诸公原韵三首其三:

伊昔致治朝,时政早论纪。

纂列无阙遗,一若左右史。

降此多从谀,展转互相委。

虚实亦已淆,遑问非与是。

况当革命时,馆载乃顿已。

何期圣代兴,三恪备中旨。

加以春秋法,凡例共摩拟。

司衡既礼绝,模楷责下士。

宛如百车辙,相率遵一轨。

傥云具三长,端在集众美。

惟恐同异生,笔削翻有俟。

作文无发明,往与秽滥比。

庶丐监正之,三寸竹毫子。

【译文】

伊昔致治朝,时政早论纪。

编纂无遗漏,就像左右史。

降此多谄谀,辗转被委曲。

虚实也混乱,哪还辨是非。

况当革命时,馆载即停止。

何期圣代兴,三恪备中旨。

加以春秋法,凡例共摩拟。

司衡既礼绝,模楷责下士。

宛如百车辙,相率遵一轨。

傥云具三长,端在集众美。

惟恐同异生,笔削翻有俟。

作文无发明,往与秽滥比。

庶丐监正之,三寸竹毫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南宋理宗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春,当时赵蕃因上书言事而得罪权贵,于是被贬谪到广东藤州(今广西藤县)任知州。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忧虑和不满。

首句“伊昔致治朝,时政早论纪”,回忆了当年的政治环境,那时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名誉和权力了。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

次句“纂列无阙遗,一若左右史”,描述了当时的历史编纂工作非常完善,没有遗漏任何重要事件,就好像是国家的左右手一样。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繁荣,掩盖了深层的问题。诗人对此表示怀疑和失望。

第三句“降此多从谀,展转互相委”,表达了他对当时官场的不满。那些官员们表面上恭恭敬敬,背后却相互推诿责任,不敢担当。这种态度让人感到非常沮丧。

最后两句“遑问非与是,惟恐同异生”,表达了他的无奈和困惑。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判断是非,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愿意承认错误。这种局面让人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和政治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