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图鲜周游,蜡屐用几两。
惟此林间人,于焉萃清赏。
逝将与晨夕,浩然学长往。
讵无临渊思,徒抱结网想。
一旦玄畅成,噫气激疏爽。
崒嵂森似云,长林坦如掌。
遽令万籁鸣,杂作众山响。
有时秋风生,南还重相访。
比之剡川宾,乘雪鼓两桨。
于斯理高吟,凭栏且俯仰。
梅东渚筑楼于草堂之北施侍读题曰满听其群从渊公孝廉首倡二诗书卷命和遂依韵率成续原卷后 其一
披图鲜周游,蜡屐用几两。
惟此林间人,于焉萃清赏。
逝将与晨夕,浩然学长往。
讵无临渊思,徒抱结网想。
一旦玄畅成,噫气激疏爽。
崒嵂森似云,长林坦如掌。
遽令万籁鸣,杂作众山响。
有时秋风生,南还重相访。
比之剡川宾,乘雪鼓两桨。
于斯理高吟,凭栏且俯仰。
【注释】
- 披图:打开画卷。2. 蜡屐:用蜡制成的拖鞋。3. 林间人:指隐居山林之人。4. 逝将:将要。5. 浩然:形容气势磅礴的样子。6. 结网想:指有捕捞鱼鸟等的打算。7. 玄畅:指心胸宽广、舒畅。8. 崒嵂:形容高耸入云。9.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10.剡川宾:即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王右军”,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以书法见长。11. 比:比较。
梅东渚建楼在草堂北面,施侍读题写为“满听”二字,他的门人、弟子和亲戚们首尾呼应,写了两首诗,我接过书卷来写,并按照原作的格调进行创作;现在,我也写下了一首续原卷后的第二篇。
打开画卷很少去周游,穿起蜡制的鞋只有几次。
只因为在这林间的隐士,才聚集在一起欣赏清幽的景色。
我将要随着日出和日落,像古代的人一样追求长久的志趣。
难道我没有面对深渊时思考吗?只是空怀着捕鱼猎鸟的打算罢了。
一旦心胸开阔了,就仿佛闻到了清风的气息,使精神变得舒畅清爽。
山峰高耸入云,茂密得就像云雾一样;高大的树林,广阔得像手掌一样。
忽然让所有的鸟儿齐声啼叫,又发出各种各样的响声。
有时秋天的微风轻轻吹过,我们再次返回家乡重聚。
把这里比作王羲之(《兰亭序》),他乘着马车(或船)来到这里游览(或游玩)。
在这里我高歌大唱,凭栏而立,既仰望天空又俯瞰大地。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大约是公元76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前后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不久,诗人由蜀返长安途中经过梅东渚,看到友人施闰章等人在那里建楼修葺,遂写下这首七律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披图鲜周游,蜡屐用几两。”两句是说,打开画卷很少出去游历,穿着几块钱一双的木底鞋,也不过出去几次。“披图”句中“图”指画卷。这两句写出了自己少游历、不轻易出游的性格。“蜡屐”句说自己虽不轻易出游,但在梅东渚建楼修葺之时,还是亲自前去祝贺,可见自己对朋友是十分友好的;同时也可以想象出友人对自己的喜爱和尊重。
颔联“惟此林间人,于焉萃清赏。”两句是说,只有这位隐居山林的人,才可以在此聚集起来享受这清幽之美。“惟此”句中“惟”表示只有的意思。“萃”指聚集,“清”指清美。上句写友人的人品,下句写自己的心境。友人的人品高尚,自己自然与之交好;自己虽然不喜结交权贵之人,但也不排斥朋友之间互相拜访、交流。
颈联“逝将与晨夕,浩然学长往。”两句是说,我将追随天地万物一同生长,学习古人的恒心和毅力。这两句表现了杜甫豁达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逝将”句中“逝”通“始”,意为“将开始”。上句写自己的抱负,下句写自己的行为,都是以古人为例。“浩然”句中“浩然”意谓“宏大、壮阔的样子”,“学长往”意谓“学习古人”。这两句表现了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尾联“讵无临渊思,徒抱结网想。”两句是说,难道没有面临深渊时的思考,只是在幻想中捕捉飞鸟吗?“讵”通“岂”,表示反问的语气。“临渊”句中“临”指面临,“思”指思绪,“结网”指捕鱼捉鸟等事,“想”指愿望、希望。上句写友人的为人,下句写自己的心愿。上句写友人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下句写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友人那样正直不阿谀奉承。“徒抱”句中“徒”通“独”、“仅”,表示遗憾的语气。上句写自己的愿望,下句写自己的遗憾,是自己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表现了杜甫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一旦玄畅成,噫气激疏爽。”两句是说,总有一天心胸会豁然开朗,就会觉得空气清新、爽快。“一旦”句中“一旦”指“一旦有一天”,表示希望之意。“玄畅”意谓“心胸开阔”,与前文“浩然学长往”相照应。“噫气”指吐纳之气,也就是呼吸之气。“激疏爽”意谓吐纳之气清新爽快。这几句表现了杜甫对友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