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残蜡炬桂轮低,归舄三更曲巷迷。
何处艳歌吹玉笛,红楼缥缈碧梧西。

《中秋踏灯词三首其三》:月下思归与世相

朱鹤龄在其诗作《中秋踏灯词三首其三》中描绘了一幅秋夜行旅的画面,其中“烟残蜡炬桂轮低,归舄三更曲巷迷”这两句诗,不仅勾勒出了中秋之夜的幽静与神秘,也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烟残”意味着夜色已深,而“蜡炬”则暗示着微弱的灯火,在这样暗淡的环境中,“桂轮低”则形象地描绘了桂花树的轮廓,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柔和和孤独。这几句诗,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归舄”指的是失落的鞋子,通常用来形容人走散或者迷失方向。“三更曲巷迷”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意境,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起来。诗人似乎置身于一条幽深曲折的小路上,四周是漆黑一片,唯有路边的微光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这种情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人常说的“月黑风高”或“迷路”,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尾句“何处艳歌吹玉笛,红楼缥缈碧梧西”则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情感层面。这句诗中的“红楼”很可能指的是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所——红楼,而“碧梧西”则给人以遥远、飘渺之感,仿佛能看到那位吹笛人在遥远的西侧轻轻挥动着笛子,歌声悠扬,回荡在清冷的夜空之下。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在描写一个具体的夜晚场景,更是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感慨。朱鹤龄借助这样的艺术手法,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情感上的触动。

赏析朱鹤龄的《中秋踏灯词三首其三》,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更是对人性深处那份对家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抗争的深刻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