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融昔布衣,任侠家扶风。
翟公初举事,海内知其忠。
融也受汉恩,大义宜相从。
低头就新莽,顾入其军中。
转战槐里下,尽力为摧锋。
后来拥众降,仍以当时功。
忝窃居河西,蜀汉方相攻。
一朝决大计,佐命萧曹同。
吁嗟翟太守,为汉倾其宗。
刘氏已再兴,白骨无人封。
徒令千载后,流涕平陵东。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翟公初举事,海内知其忠。
融也受汉恩,大义宜相从。
低头就新莽,顾入其军中。
转战槐里下,尽力为摧锋。
后来拥众降,仍以当时功。
忝窃居河西,蜀汉方相攻。
一朝决大计,佐命萧曹同。
吁嗟翟太守,为汉倾其宗。
刘氏已再兴,白骨无人封。
徒令千载后,流涕平陵东。

译文

丈夫的抱负应该遍布四海,而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老。
翟公刚开始做官的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他很忠诚。
窦融也受到了汉朝的恩宠,应该坚持正义,互相扶持。
在王莽的新朝时期,他不得不低头服从,并加入了他的军队。
转战于槐里地区,他奋力抵抗,力图摧毁敌人前锋。
后来,窦融投降了敌人,但他仍然因为当时的功绩而受到尊重。
我在河西地区苟且偷生,蜀汉和曹魏两国正激烈交战。
最终决定大计,辅佐汉朝的功臣萧、曹一样伟大。
唉,翟公太守,为了汉朝竟然自毁根基。
刘姓皇族再次复兴,但那些阵亡的英魂却无人祭拜。
只能让后世的人在平陵东边流泪,怀念那段往事。

注释

  • 《杂诗(其四)》: 组诗中的第四首,与前三首“辞气一贯”,创作于同一年。
  • 《杂诗其四》: 陶渊明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东汉末年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 《己亥杂诗·其四》: 龚自珍的诗描绘了诗人在游历山水时所见的景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
  • 《沉醉东风·秋景》: 元朝诗人卢挚的七言绝句。
  • 《谒金门·圣明世》: 冯延巳的七言绝句,反映了作者对圣明时代的憧憬。
  • 《偈颂二十九首·其十七》: 宋朝释清了的五言律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题夹竹桃花画眉》: 元朝虞堪的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化妆成花朵的场景。
  • 《除日立春》: 明朝成仲龙的诗句,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祝福。

赏析

陶渊明的这首诗是一组杂诗中的第四篇,与其他三篇“辞气一贯”的创作于同一年。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可能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而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此时陶渊明已37岁。

这首诗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达了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敬意。其中,“丈夫志四海”表达了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我愿不知老”则反映了对永恒青春的向往。诗中还提到了窦融、翟公和郭泰等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了不同背景下的英雄形象。

诗中通过对窦融和翟公两位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忠诚和节操的重视。在王莽篡位、天下分崩离析的背景下,窦融能够坚守原则,选择顺应形势;而翟公则因忠诚得到认可,成为朝廷重臣。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个人品质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历史变迁对人们选择的影响。

诗中还涉及到了战争和政治斗争,如“转战槐里下”、“拥众降”等场景,这些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命运转折。然而,诗歌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叙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例如,“为我倾诸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危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陶渊明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达了对忠诚、牺牲和理想的深刻理解。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启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还能从中汲取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